西乡“四个一”***模式引领产业扶贫
本报通讯员 蒋永祥 近日,西乡县“四个一”产业扶贫保障体系经验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受到了一致好评。在深入推进***精准脱贫的道路上,该县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每个贫困村都建立一个互助资金协会、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发展(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培育一家电商网点的“四个一”产业发展保障体系,迅速壮大产业基础,为户增收、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唱响互助富民曲 通过互助资金自我积累、自我管理、互助互济,大大降低贫困群众申请金融贷款的门槛,破解贷款贵、贷款难难题。由各镇(办)主抓,农经站、扶贫办、财政局等共同指导监管,所有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由财政投入30万元,会员注资不低于45万元。为提高贫困户入会率,一般贫困户按自筹1000元、国家再配送1000元(达到入会2000元标准)取得会员资格,低保贫困户由国家赠送1000元即可入会,实行入会、贷款额度限制,会员贷款自主选择生产项目,办理联保协议。
该县堰口镇檀木村,2017年在册贫困户93户285人。山林资源丰富但耕地面积少,缺少企业或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村民缺技术、少资金等问题突出。今年初,县财政为檀木村投入30万元启动资金成立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目前已为7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5.6万元,为发展产业提供必要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97个。
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扶贫路越走越宽 该县依托已建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村级龙头企业、电商网店,探索组建由村“两委”为主导、“四个一”有机融合的“村社一体”合作社,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改变过去单兵作战劣势。深入挖掘地域优势,突出县域茶叶、油用牡丹、食用菌、中药材“两长两短”产业和牛羊及水产养殖、苗木花卉、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重点引导培育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中实现有人员组织机构、有企业印章、有适应的经营场所、有明晰的主导产业、有经营业绩、有扶贫措施“六有标准”,主营产业覆盖本村不少于10%的村民,带动、帮扶本村在册贫困户不少于15户,并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分类管理、责任细化,市场监管局负责合作社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的指导监督,促使规范运营与管理。目前,建立贫困村专业合作社112个,带动贫困户参与到茶叶、食用菌、生猪、中药材等产业;在贫困村建设(引进)主要涉及种植、养殖、文化旅游等龙头企业86个。
村级龙头企业,带领小农户闯大市场 在每个贫困村引进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或建立符合一定标准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和贫困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在企业培育上,坚持效益率先、生态优先、科技领先、脱贫争先等原则,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租赁承包、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贫困户与企业利益联动,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脱贫步伐。在龙头企业认定上,严格经营范围、投资规模、年产值、资质等条件,要求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共享机制,带动本村(社区)贫困户15户以上,并根据不同行业设置相应认定条件。在认定流程上,按镇(办)摸底排查,按条件申请验收,合格后发文认定。
村级电商网点,打开通向市场的窗口 白龙塘镇碾子沟村,在当地吊瓜子产品滞销的情况下,借助电商平台,使贫困农户的120余吨吊瓜子迅速在网上打开销路,每天有5到10万元的销售收入,带动贫困户产业增收。该县严格按“互联网+***”模式,通过村级电商平台,实现贫困群众、合作社的产品网络销售,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与县镇两级电商服务机构建设同步推进的贫困村(社区)电商服务网点具备线上线下产品展示、客户洽谈等基础服务功能,引进电商“服务+引领”为主的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溯源品控体系,完善供销平台,促使直播农场、电子商务科技孵化园项目落地,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实施电商奖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物流快递上,县邮政公司以最低标准执行物流费用,对每件农副产品上行销售包裹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项目建设上,县经贸局(电商办)负责对镇村电商站点建设所需的硬件配置,政府统一采购、配发、报账。建立贫困村电商服务点113个,至目前,引进9家企业入驻县级服务中心,全县实现平台农产品销售800万余元。如今,该县“四个一”已成为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贫困村脱贫退出的主要保障模式。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霞朱明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近日,西乡县第三中学广泛开展“珍惜粮食、文明就餐”主题教育活动,在全校师生中掀起“光盘行动”,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西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