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摘帽贫困户 幸福有奔头

淮南日报 2017-09-11 11:59 大字

本报记者 陈崇韧

“党的政策好!镇里村里干部好!现在过得很好!”夏末秋初,记者来到寿县堰口镇魏岗村东套村民组脱贫户程德连家中采访,刚“摘帽”不久的程老汉一口气连说了“三个好”,幸福满意的神情溢于言表。

程德连生于1943年,和老伴姚桂珍都是70多岁的老人。多年来,老两口无依无靠,且腰腿都有慢性病,就靠自家几亩薄地,拉扯着尚未成年的养女艰辛生活。家中无积蓄,种地没劳力,孩子未成年!这样的贫困家庭,怎么就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摘掉压在头上多年的贫困户帽子,过上了有盼头的幸福生活?

县扶贫办产业扶贫,养殖土鸡300只、鹅100只;镇政府介绍务工,2017年5至8月收入3600元;魏岗村委会流转土地,3亩土地流转给万丰农业种植公司……面对记者的疑惑不解,淳朴憨厚的程老汉从抽屉里翻出扶贫手册,指着上面一项项帮扶措施告诉记者,自己说不好,本子上记录的都是县、镇、村干部帮助他家脱贫的实事好事。

记者注意到,堰口镇今年共部署了十大脱贫工程,程老汉家就享受到其中六项带来的实惠。陪同采访的该镇负责人介绍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561户6781人,其中像程德连家这种缺劳力致贫的共538户749人。为帮助贫困户们寻找合适的帮扶措施,促进早日脱贫,镇里共实施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光伏发电等十项脱贫攻坚工程,包含有雨露计划资助贫困生,补助资金实施危房改造,开展脱贫技能培训并介绍务工,以小额信贷“分贷统还”模式,吸纳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贷款入股农业经营主体或公司并参与企业分红,扶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家庭手工业、乡村旅游等扶贫促增收内容,做到因人因户,精准帮扶。

“现在的干部作风真好!有事没事经常来,不吃饭还净帮忙!”说到动情处,程德连老汉眼中有些湿润,他告诉记者,这两年,家里修屋看病、务工上学、种地喂鸡,无论有啥困难,来扶贫的干部们都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帮着解决,自己能脱贫摘帽,可真是托了党的扶贫政策的福啦!

“现在,我家人均纯收入有七八千元了。”掰起手指头,程老汉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养殖鸡鸭鹅,一年可收入9300多元;自己在镇上企业干保洁,工资收入10000元;种地收入约7700元,土地流转1050元,低保和农补收入3478元,合计可达3万余元。前不久,程德连的养女,在镇干部的帮助下,也被介绍到镇上企业去打工了。

“下一步,我还打算多养些鸡和鹅,这样的日子有盼头!”采访中,程老汉对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新生活充满了渴望和憧憬。

新闻推荐

脱贫路上歌声嘹亮 ——汉中市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宣传侧记

本报通讯员李飞时下,在汉中市基层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成为脱贫攻坚的一道靓丽风景。他们有的佩戴红帽子、红袖章、蓝口袋进村入户宣讲党的扶贫政策,有的用一场场报告会激励感动着万千受众,有的用镜头...

西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