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王永定脱贫纪实

汉中日报 2022-01-22 18:19 大字

本报记者 李弋戈

隆冬时节,宁强县巴山镇永定家庭农场里机器轰鸣,食用菌袋料装袋机器前9名工人熟练地套袋、检查完整度、装车。王永定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农场里,年前30万袋食用菌袋料要全部装好,还剩一个月,工人们三班倒,24小时不停,王永定眼下已见疲色,“昨晚忙了个通宵,最近几天都是这样的。”

37岁的王永定是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人,他和妻子彭慧琳都是永定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农场的日常管理、技术指导都是他在主要负责。精打细算、账面上的事情,彭慧琳操心得多,白天忙得不可开交,空闲时间还要网上直播带货,以往下午3点的线上带货在停了一段时间后,最近推迟到了晚上8点,“得保证有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不被农场里的其他事情打扰,就只能推迟了。”

夫妻二人不仅在淘宝、拼多多、微店等电商平台上开了店,还在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上直播带货,销售食用菌、蜂蜜产品和高山冷水稻。王永定笑言,网上直播带货就是为了打广告,线下的销路更广,上海、广州、深圳都是主要的销售地,“我的菇不愁卖,虽然宁强是食用菌种植大县,但成都、绵阳过来的车都会先到我这来拉货。”

80个食用菌大棚、60亩无公害稻田、300箱蜜蜂,永定农场产销两旺,用工量最大的时候一天有90多人,大多都是附近乡镇的贫困户。通过订单代养促进灵活就业、吸纳贫困户在园区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从2016年至今,王永定已经累计带动180多个贫困户脱贫。可谁能想到,带领周边百余名群众脱贫致富的能人,昔日也是一名贫困户。

由于缺乏经验、没有特色,经营了2年的小饭馆不但没挣钱,反而负债累累。无奈之下,王永定只好背井离乡,辗转江苏、青海等地打工,每年除了来回车费所剩无几。王永定的父母患病需要长年吃药维持,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2013年12月,王永定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脱贫致富最大的原因就是多出去学习、不断学习,还要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2015年初,宁强县人社局举办了实用技术培训班,这次培训不仅让王永定学习了中蜂养殖的技术,也让他把眼光瞄准了秦巴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上。巴山镇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雨量充沛,林草资源丰富,一年四季山花烂漫、瓜果飘香,适宜发展中蜂。后来他又多次参加省上、市上组织的培训,并跟着中蜂养殖大户学习养蜂技术。

宁强县种植食用菌历史悠久,早在七十年代初就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木耳基地县”。2000年,食用菌被宁强县委县政府确定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宁强县食用菌发展进入快车道。2017年初,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王永定通过村组流转土地50亩,用他多次到云南等地学习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育栽植黄金木耳、猴头菇、香菇等高品质食用菌,还种植了50亩无公害水稻,年收入达到100万元。蜜蜂也从最初的50多箱发展到300多箱,年收入达15万元。2017年6月,王永定自筹资金,加上宁强县劳动就业服务局提供的5万元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办起了永定家庭农场。2017年底,王永定顺利脱贫。

2018年9月,永定家庭农场被宁强县人社局认定为县级就业扶贫基地,按照吸纳一户贫困户奖补500元的标准计算,享受补贴2.5万元。2020年,又被认定为陕西省汉中市就业示范基地。同年,王永定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脱贫典型代表,为全省唯一入选典型。

“汉中气候条件好,夏菇品质好、产量高,反季节销售在全国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言谈间不难发现,王永定眼界开阔、头脑灵活,他说话速度较快,总是笑笑的。他粗算了一下,2021年毛收入有300多万元。

常年外出学习、参加培训,也经常和同行们交流经验,让他对自己未来发展定位很清晰,他认为食用菌行业智能化生产是迟早的事情,“今年我打算建10个智能化温控大棚,逐步让来农场务工的农户自己种食用菌,带动4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实现我种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助农民把钱赚的目标。”

新闻推荐

宁强运用“三项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本报讯(通讯员黄金涛)宁强县把激励导向作为用好“三项机制”的关键,注重运用目标责任考核“指挥棒”、中心工作成效、领导班...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