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农场来了群特殊的客人
本报通讯员 张敏隆冬时节,一场大雪让宁强县巴山镇披上了雪白的盛装。12月15日,在石坝子村王永定的家庭农场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巴山镇平均海拔在1100米以上,雨量充沛,林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王永定创办的“永定家庭农场”主要发展中蜂和食用菌产业。为了增加收益,他采取香菇、夏菇和短毛猴头菇相结合的套种模式。短毛猴头菇作为永定农场收益最高的食用菌之一,它对温度、光照、水分、二氧化碳等环境条件都有很高的要求,王永定夫妇为此倾注了比别的菌种更多的精力。
王永定的媳妇彭惠玲一边讲述着她几年来种植猴头菇的经验,一边述说她的困惑,“我们种的猴头菇口感带点苦味,风一吹颜色变黄甚至发红,越靠近地面颜色越明显,如何能帮我们解决?还有,在分拣、装箱时,工人佩戴手套、轻拿轻放,可再怎么小心但凡手直接接触过的地方颜色会发黄……”
发黄或者发红都会影响品相及销售价格,如果不攻克技术上的难题,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他们面临的风险也越大。几年来,彭慧玲一直通过各种渠道请教经验丰富的食用菌种植大户,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解决。
令王永定夫妇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诉求很快有了回应,市上的专家今天专程来到了永定家庭农场。
“上周五,我们接到经宁强人才交流中心提交的永定家庭农场种植食用菌对人才技术的需求,周一开始匹配专家,今天上门服务。”汉中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带着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岗工作人员,并请来了“人才池”专家,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学院院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张可跃和副所长黄庆林、技术骨干张党省等,通过现场一对一“把脉”,专程为王永定专业合作社提供食用菌种植培育技术指导。
“对于口感偏苦的问题,我们想通过品种和原材料配方等方法解决。此外,还要把握好采摘时机。采摘过早过晚都会影响口感。”在交流中得知王永定的菌种都是从浙江购买,专家很快给出了第一个建议,“菌种分离环节,如果掌握技术可以自己搞。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再配置一些设备,投不了多少钱,却可以省下不少钱。”
经过认真交流与实地查看,专家们发现永定家庭农场生产规模较大,但是产业结构及生产技术还属于粗放型。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专家建议永定农场要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从传统生产走向科研创新,从人工化走向智能化,掌握关键技术。采取“企业+院校+农户”模式,即:企业主攻生产销售及产品研发,院校协助开展技术研发、制定关键技术、生产标准和收购标准,农户进行日常栽培养护的高效发展模式。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做强做大。最后,专家对如何圈粉、提高粉丝关注量也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据悉,汉中市推出的“人才池”政策,就是由政府搭台,专家“把脉”,为有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各类合作组织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技术攻关以及管理升级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升级过程中的难题。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共享人才服务,破解中小微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所需人才“引不来、养不起”的问题。
而对于人才入池,是以企业或农村经济组织的需求为导向,能够为其解决问题的人才,经认定可入池享受政策。采用政府补贴和用人单位有偿使用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储备、培养和使用机制。政府根据入池人才实际工作情况,兑现社保补贴、交通补贴、生活补贴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待遇。企业参照薪酬制度和市场薪酬行情,与人才协商具体劳动报酬。
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汉中市人才服务将转变人才工作惯性思维,改变思路,将传统的“被动等待”工作模式转换为“主动上门服务”。目前,“人才池”正在积极广泛收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中小微企业的需求,并依据需求匹配各类人才,让各类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付浩东)宁强县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思路,今年整合全县70余家单位电子政务使用统一平台,打造全县一体化的“...
宁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