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马蹄疾 因病致贫 他组建“马帮”走上致富路

三秦都市报 2020-07-12 01:06 大字

王洪军牵着骡马给建筑工地送石料本报记者 李宗华 摄王洪军对骡马的照顾格外用心重体力活对王洪军来说十分吃力有酒有菜,王洪军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无法想象,45岁的王洪军是如何完成涅槃重生的。黄土原、关中道,骡马颈上铃声脆。王洪军和他的“伙计”们跋山涉水、挥洒血汗,硬生生用腿脚蹚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脱贫路上马蹄疾,致富途中山歌起。三年前,不惑之年的他,借钱治病,负债致贫。三年后,他带着“马帮”走出秦巴山,足迹遍布关中地区角角落落。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陕南山歌,在致富路上回荡。“人要勤劳,不能等不能靠。”这个背井离乡的陕南汉子,凭借着和骡马一样的那股倔劲儿,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因病致贫殷实家庭遭遇重创

王洪军的生活与诗和远方不搭界。在他看来,柴米油盐就是理想生活的样子。“前几年我得了一场病,家徒四壁还欠下一屁股外债,那时候我感觉这个家就要塌了。”

7月6日,小暑,关中大地骄阳似火。铜川市王益区一处建设工地上,王洪军“伺候”完刚卸完石料的骡马。

抹了把脸上的汗珠子,点上一支卷烟,敞开了衬衫坐在马扎上,王洪军开始回忆这几年的经历。“2016年,当时我刚过40岁,还在老家陕南宁强县。那段时间,老是感觉心口痛,浑身没劲,动不动就发烧。我觉得不太对劲,怀疑自己是不是害了啥病了。”

跑了几家医院,确诊报告单上的结果瞬间击垮了这个敦实健硕的陕南汉子。“大夫说我得了心脏病,还是先天性的,需要做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需要七八万元。”一听要手术,王洪军就上了头。“当时家境还凑合,但是刚盖了三间平房,哪有那么多闲钱给我做手术。”回到家,他心里结下了一个大疙瘩。正值壮年,又是家里的顶梁柱,自己要垮了,老婆咋办,俩娃也都还小……就这样拖了半年,病情一日比一日重,才开始四处求人借钱,准备看病。“家里当时还有几万块钱积蓄,我又借了五万多,这才凑够了手术费。”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也许是生命力的顽强,术后的王洪军恢复得还算理想。只是他的身体,已经无法再从事重体力劳动。“那段日子难得很,有欠账、没收入,两个娃娃还要上学。”借的债没钱还,妻子又患上精神分裂症得瞧病,治疗出院之后,身体素质也是每况愈下。一连串的打击,眼看就要击垮这个要强的汉子。王洪军在家休养了半年,失去经济来源的他也成为了贫困户。

复工之路政府干部雪中送炭

穷则思变。从病床上爬起来的王洪军满脑子都是“谋事情”。“好好的家,不能就这么塌了。”一次偶然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茶马古道的马帮,突然灵光一现,“我以前就给人赶过牲口,咱为啥不能也弄个骡马队?干不成重农活,腿脚可没问题。”医嘱上写明,他需要休养两到三年,发现身体不适随时复查。但这个庄稼汉等不了,他决定提前“复工”。“借钱,买马。一屋子人都指望我呢。”王洪军的“复工”之路要比想象中难得多。买骡马需要一笔钱,因为家境中落,乡邻乡亲又都知道他还欠着好几万元的外债,筹钱每每吃到“闭门羹”。“也能理解,乡党们挣的也都是血汗钱,担心借给我还不起,打了水漂。”四处碰壁时,村支书苏顺志雪中送炭,借给了他2.5万元。“钱有点少,只能挑年龄稍大一点的买了4匹,马帮就算是组建起来了。”白天跑活,晚上回来后照料骡马,甩开膀子的王洪军没日没夜地干,马帮也在逐渐“扩容”。数量从4匹增加到6匹、10匹、12匹。今年3月份,宁强县汉源街道办党委书记陈益品主动与他成为结对帮扶、为他争取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他将“马帮”数量扩大到16匹。业务也从陕西扩大到四川、甘肃和江西等地。“说真心话,要不是俺村支书和驻村书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拉了一把,我恐怕早都过不下去了。感谢政府,感谢党,这是我的真心话。”常年跑山路,他的脸晒得红里透着黑。媳妇把饭菜端上桌,还为王洪军开了一瓶啤酒。“出门在外,住的地方差了点。老家的房还行,等过几年手头宽裕点,回去拾掇一下再盖一层,走进小康能实现。”

组建马帮脱贫路上马蹄声脆

16匹骡马,这是王洪军现在的全部身家。“按市场价,一匹骡马大概值一万出头,这也值不少钱。”王洪军跟记者开玩笑,“咱是不是也算有积蓄的人了?”妻子打回来的青草绿油油,王洪军放在树荫下晾凉后抱到马厩里。“这是我多年吆骡马总结的经验,骡马吃了太热的青草容易坏肚子。夏天骡马跑活回来了,也不能马上喂水,容易激出毛病,喂牲口跟养小娃儿一样,你越精细,越不容易害病。”“在我心里,这些不是牲口,都是亲人是伙计,没有它们,我现在恐怕饭都吃不上。”抚摸着骡马颈上的鬃毛,王洪军眼中透着心疼。“这两天太热了,人说话都气短,甭说骡马还要驮着石料走山路,看着它们心里怪难受的。”作为一名“马锅头(马帮负责人)”,王洪军和这些骡马“交流”起来丝毫不费力。每匹骡马干活时的步态是否异常、水量食量控制得是否合理,都是他这个“家长”的必修功课。“常年跟这些骡马生活在一起,我现在算得上是半个兽医,牲口舒不舒服正不正常,我一眼就看得出来,喂药、打针都是我自己动手,骡马路上磕了碰了、背上磨破了,消炎包扎咱都没问题。骡马也通人性,其实就跟自己娃儿一样,你爱它们,它们也爱你。”“业务”扩大了,王洪军东奔西走,靠自己一个人肯定不行。“干活需要帮手,喂马饮马装卸货物都是体力活,运输途中需要马夫牵引负责安全。我每到一处得从培养马夫开始。”赶牲口是个技术活,得了解这些骡马的脾性,还得会喊口令、会喂马。一个马夫要学会吆喝牲口,得培训上十来天。他一遍又一遍做示范不厌其烦,直到新任马夫完全掌握。“我宁愿少接两趟活,也不能出意外。骡马惊了可能伤着人,出活的时候石料掉下来砸着碰着,或者骡马摔伤了,那都是不得了的事。”深知团队的重要性,王洪军在圈子里赢得了好口碑。“这些年跑过的工地只要我需要人,大家都愿意跟我干。饭管饱,烟管好。挣钱重要,朋友也重要。”

收支账单脱贫在即致富在望

短短3年时间,王洪军“触底反弹”,摘掉了“穷帽子”。虽然没念过书,但是他心里有一本收支明细账单,记录着从脱贫到致富的喜悦。“一匹骡马根据年龄和体质等情况不等,大概每匹值一万一二;每匹骡马每天需要消耗40元钱的草料,马夫每人每天工资200元,包括每月100元租下果农看果园的房租钱,零零总总乱七八糟算下来,只要有活儿干的情况下,大约一天有三四千的收入。除过季节、天气不能干活的亏空,还有马匹的运输费用以及购买耗材等环节,每年大概可以存下5万到10万元不等。”王洪军的三年“创业史”,也是一本致富经。“当时我欠的外债包括家用、手术费大概有10万块钱。但是我外面还有20多万元运输费没结算,两下抵消还能结余10来万。这16匹骡马也值个小20万,我不再是贫困户了。”王洪军吧嗒吧嗒抽着纸烟,眯着眼睛瞅着坐在一边的媳妇。出门一首歌,进门一把禾。这是陕南山区男人们勤劳乐观生活的缩影,也是王洪军向往的生活。“我很满足现在的日子。咱没啥文化,也没啥大本事,就是凭着腿勤吃饭。跑完活回家,媳妇给咱弄口热乎饭,这日子美着呢!”饭毕,对着16匹骡马,哼几句山歌,媳妇掏出手机拍段视频发给孩子,王洪军那般惬意、放松。苦日子的阴霾,一扫而光。这种日子,就是王洪军的“诗和远方”。这种日子,就是他的梦想。文/图本报记者李宗华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新闻推荐

宁强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荣誉称号

本报讯(通讯员刘炳林)7月6日,笔者在宁强县目标责任考核总结表彰会上获悉,该县被国家信访局表彰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近...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