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老手艺复工记

西北信息报 2020-03-17 00:42 大字

来自宁强县城周围的绣娘为客商赶制羌绣绣品(资料图片)

非常时期,农村一部分劳动力不能外出务工,陕西省一些非遗传承人企业积极组织员工居家生产,既防止了交叉感染,又让农户在家即可挣钱。

 临渭巧娘居家挣钱

“掌柜的,你给咱做饭,我要开始赚钱了。”2月26日,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庙底村的王秋爱,一边搬出编织架一边对丈夫说,“刚才微信群里发通知,今天要上新产品,合作社理事长一会儿要在视频中教授草编婴儿摇篮的制作方法、编织技术要领。”

在渭南市临渭区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两个戴口罩的师傅正将刚从巧娘家收回来的储物篓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春苗是省级非遗项目“临渭草编”传承人。她说,这两年草编工艺品因为材料环保、制作精美,越来越受国内外客商欢迎。今年由于订单较多,春节前她就通知合作社的社员们尽早生产,完成订单。但由于疫情突袭,社员不能集中生产,好在草编生产原来就是一部分社员集中在车间进行,一部分社员是在家编织。于是,合作社把编织原材料送到社员家中,再通过视频将新产品编织技术和产品要求发送给社员,让社员早早就在各自家里开工,做到了疫情防控和产品生产两不误。目前,临渭区6个镇的1000多名巧娘已投入到草编制作中,她们宅家学技艺、接订单、创收入,每人每天可挣40元钱。

  南郑藤编分包加工

“南郑藤编在成功申请到省级非遗项目后,2017年以来,连续3年每年产值都在5000万元以上,产品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订单还遍及欧洲。”汉中市群艺馆负责人介绍说,藤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以黄官镇为中心周边农村的藤条种植、加工,提高了当地贫困人口的收入。

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良顺藤编合作社负责人说,他们今年藤编订单很多。受疫情影响,黄官镇鑫豪藤编厂没有像往常一样在车间里生产,工厂由以往集中加工调整为零散分包加工,让贫困户在家里也能继续创收。

该厂负责人说,一天只安排5个人到厂里来,其他人在家加工。黄官镇水井村贫困群众李小艳夫妇是厂里的熟练工,今年以来,夫妻俩按照厂里的要求,在自己家中进行藤编加工,足不出户就有了一份收入。李小艳说:“今年受疫情影响,厂里把骨架和藤条送到家里来,我们两口子在家编好后,厂里把成品收回去,然后又给我们送来藤条和架子。”现在,在该厂工作的30余户贫困群众,通过分包加工的方式获得了稳定收益。

 宁强羌绣有序复产

宁强羌绣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王小琴设立的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是汉中市妇联组织重点扶持的妇女创业就业项目。

疫情发生后,由于交通封闭,好多绣娘都没绣片可绣,同时做好的成品也无法回收。2月22日,当地村镇关卡取消的第一天,王小琴驱车给舒家坝镇黄泥梁村在家中刺绣的姜丽、郑娥两位姐妹送去绣片和刺绣材料,并回收她们的刺绣产品,还发放现金和慰问品,增强大家继续工作的动力和信心。

由于今年订单量大,单靠手绣难以完成生产任务,在严把疫情防控的同时,王小琴组织有序恢复生产。2月15日,经过对车间进行严格防疫消杀,对绣娘进行体温监测、人员登记后,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正式复工复产,绣娘们戴着口罩,为客商赶制羌绣绣品,努力实现疫情防控和企业发展两不误。宋志明

新闻推荐

政协委员卢庆彦冲在战“役”第一线

新春以来,宁强县政协委员献智出力斗“疫魔”,用真情和汗水呵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政协委员、宁强县铁锁关镇党委副书记卢庆...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