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反杀案”已了,别再过度关注当事人了

新京报 2018-09-20 01:55 大字

议论风生

关心困厄者固然是出于好心,但万事过犹不及,过度关注也是打扰,与人道关怀的应有之义背道而驰。

前不久扰攘一时的“昆山反杀案”,已经尘埃落定。在距离昆山1700多公里的陕西宁强县,于海明的家人终于从焦虑中解脱出来,但很快,他们又陷入另一种烦恼当中。

据红星新闻报道,有网友在微博晒出向于海明捐赠30万的虚假信息,以至于其家人面对媒体和亲朋好友的追问,不得不频繁地做出解释;很多网友联系不上于海明之后,从全国各地找到他老家;有人愿意高价聘请于海明工作,免费帮助他儿子治病,也有多家机构希望给他们家捐钱,其家人不好拒绝,很为难;在老家超市里、课堂上,只要提到“于海明”,所有人目光都会聚到他家人身上。

案件定性争议带来的压力“才下眉头”,舆论过度关注带来的烦恼“又上心头”。对于海明及其家人来说,事中和事后两种压力的转换,是与其新闻当事人及亲属的身份伴生的,属于不可控因素,但这带给他们的惊扰,是确切而明显的。

于海明及家人遭遇的过度关注,无疑是“无组织”的舆论自发为之的结果:自从其困难家境作为案件外围信息被连带式曝光、进入公共视野后,舆论介入沿着“关注-帮扶-求反馈”的梯度推进就无可避免。

事实上,当初正是这些舆论,以在场姿态助推了“昆山反杀案”的进展,这也是促成这起颇具争议性的案件合情合理解决的重要力量;如今将案情“主角”于海明及其家人置于难以喘息之境地的,可能还是这股舆论力量。虽然它们前后起到的作用有别,但贯穿其中的用意或许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无力者有力”,让于海明得到足够的声援和帮助。

饶是如此,经历了这么多公共事件的“拉练”,舆论本该多些警惕“好心变成坏事”的自觉。用过度关注逼得当事人不堪其扰,也是不该出现的情景。

从媒体报道看,从案发到现在,于海明本人仍处在惊魂未定的状态。在9月1日当地公安机关认定其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做出撤案决定后,回到家的于海明恐惧未消,基本上屏蔽了跟外界联系的渠道。他的这一举动其实就释放出了“请勿打扰”的无声信号。

如果说眼下他仍有需要,需要的也是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其实现心理治愈乃至重建,尽早回归正常生活,而不是继续被网民盯着不放。

在此情况下,网友们也不妨多些克制,避免以关怀之名行了“反关怀”之实。关心困厄者固然是出于好心,但万事过犹不及,尤其是对刚经历了重大创伤的大案当事人,过度关注和关怀也是打扰,与人道关怀的应有之义背道而驰。拿捐助来说,不能光顾着实现自身的道德满足感诉求,却罔顾受捐人的意愿,否则行善或许行的可能是“不善”。

报道中就提到,有捐助者跑到其老家非得让其家人接受善款,以至于双方相持两个钟头、村干部等劝说也无果。这与其说是伸援手,不如说是搞爱心绑架。“昆山反杀案”已了,就别再让“过度关注”压得当事人喘不过气来了。

□侃人(媒体人)

新闻推荐

人保财险广元市分公司积极应对“9.12”宁强地震

■保险动态本报讯(胡晓记者杨雪)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8年9月12日19时06分在陕西汉中市宁强县(北纬32.75度,东经...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