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园 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见闻

汉中日报 2018-05-10 09:28 大字

本报记者 李荷 崔慧芬 张庆 4月10日,记者驱车前往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沿途春光正好,空气里满是七里香和油桐花馨甜的香味,麦苗已经开始抽穗,油菜也结出了沙粒般的菜籽。

这样宁静美丽的山村,很难让人与10年前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山村联系起来。“对于村民来说,这是一次灾难。但地震后,村民们自力更生,努力重建家园,过上了几辈人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显勤对记者说。

王显勤说,地震前,金山寺村核桃、板栗、油桐、野山菌资源丰富,但人均口粮田仅三四分地,98%以上农户发展香菇袋料,收入占总收入的60%至70%。地震后,在各方的支援下,灾后重建项目顺利实施,他们牢牢抓住这一机遇,把恢复重建与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确立了“长抓食用菌,重抓干鲜果,稳抓养殖业,鼓励劳务输出”的产业发展思路。

在离村委会2公里处的一块平地上,该村5组村民沈守军正在他的香菇种植基地里忙活,2.8万袋袋料香菇正处于发酵期,菌棒上长着白色的菌丝。沈守军高兴地说:“今年八九月,就是香菇的收获季,到时候要请七八个工人才能忙得过来。”

种植香菇是沈守军的老本行了。地震前他每年种植三四千袋。2008年,他家的房屋在地震中垮塌。在国家和红十字会捐助3.5万元的基础上,他又贷款3万元,自筹5万元,在村内安置点建了2间砖混结构的抗震房。2010年,他扩大规模继续发展香菇产业,去年种植了2万袋香菇,净赚2万多元。干菇的价格更高一些,受市场和天气的影响也较小。为此,他还特意购买了2台烘干设备。“以前住在山沟沟里,水电路都不方便,产业发展不起来,搬到山下后,我们的生产生活别提有多方便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沈守军说。

在金山寺村,像沈守军这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还有很多。王显勤介绍说,去年全村共种植100余万袋袋料香菇、100余亩天麻和140余亩油用牡丹。村上的3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可帮助30余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余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7年的2885元增长至2017年的8600元。

新闻推荐

宁强汉源街道办做大特色产业促农增收

本报讯(通讯员陈捷)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上规模、有特色、创品牌的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去年以来,该办紧紧围绕“脱...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