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的新春盘算

汉中日报 2018-03-06 11:52 大字

本报通讯员李长波虽然早已立春,但连续几天低温,让王明彻夜难眠。他家的2头母猪刚生了8只猪仔,母猪还没有带崽的经验,时常把猪仔拱出温暖的圈房。王明每天晚上要起来看几遍。

王明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有听力障碍,别人和他交流起来很费劲,需要用手势比划才能勉强明白;母亲的双腿残疾,站不起来。

2007年,当14岁的王明因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学业的时候,他忍住眼泪,没有抱怨,把心爱的书包藏在柜子里,拿起锄头和父亲下地劳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太阳晒黑了王明的脸庞,农具磨出了他手上的老茧,他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了家庭的重担,每天早出晚归,种庄稼、养家禽、当小工……想尽一切办法挣钱养家。

虽然辛苦劳作,但王明一家收入不稳定,生活还是很困难。2013年初,王明看到村里好些人在发展以香菇和能繁母猪为主的“庭院经济”,便贷了1万元款跟着学习,当年种植了3000袋食用菌,养了1头母猪。但因为种养殖技术缺乏加之规模太小,一年下来,王明连本钱都没收回来。

2014年,王明迎来了人生转机。通过精准识别,他被宁强县巨亭镇纳入贫困户系统。建档立卡后,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包扶干部依旧为他制订了以香菇种植和母猪养殖为主的“产业帮扶”脱贫计划,并帮他申请到了扶贫贴息贷款。

有了政府的帮扶计划和产业发展资金,王明重新找回了发展的信心。“那段时间,凡是县上、镇上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我都一次不落地参加了。因为我目前大规模发展种养殖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包扶干部帮我重新调整了发展思路,就是每年种植5000至8000袋香菇,养殖2头母猪和100只左右的鸡鸭,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再调整规模。”

去年7月,王明卖掉了那2头老母猪,重新买回了2头能繁母猪。他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先给母猪喂一顿食,然后再到自家的香菇大棚里调温、浇水;中午12点,王明回到家里草草吃点父亲做好的饭,再到猪圈里给母猪喂食,休息个把钟头,再赶回香菇大棚,直到天黑再回家,周而复始。

王明说,这些猪仔要养4个月才能出槽,到时候每头大概有80多斤,现在市场价每斤8.5元左右,每头要卖近700元。“销路是不用愁的,现在农村养猪的多,这不,猪仔刚生几天,就有人上门来订购了。”

“今年我种植了8000袋香菇,每袋能有1.5元的利润,为了省钱,拌料、接种、养菌、上架等十几道工序,我只在装袋的时候找了2个人帮忙,装袋的时候不得不请人啊,香菇对季节性要求很高,如果上架晚了,产量就不行。”王明说,“其实也没啥,我还年轻,扛一扛也就过去了。”

在王明的倡导下,据了解,村上目前已有27户农户结成了互助小组,在农忙时相互帮助,农闲时交流经验,共享机械、技术、资源、信息等。

正谈到高兴处,房后的通村路上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同时有人大喊,“王明,包谷拉来了,快来卸车。”王明收住话头,嗖地一下蹿了过去,一边招呼父亲过来搭把手,一边麻利地把装有包谷的袋子从拖拉机上抱下来,再用背篓背进屋里堆放整齐。

这天阳光很好,王明的脸上淌满了晶亮的汗珠。

新闻推荐

回家、团圆—— 春运记忆的“变”与“不变”

志愿者帮助市民自助取票。本报记者曹娜文/图2018年我国春运将从2月1日开始到3月12日结束,共40天,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春运是记录人口迁移的史诗,也是观察城市发展进步、城镇化进程的...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