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山蔬菜富了酒房坝人

陕西农村报 2017-09-06 11:20 大字

王业强查看土蜂。

王业强在自己种的蔬菜地里拔草。

本报讯(记者 姚远)“哎呀!我们做梦都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见到水泥路,以后卖菜再也不犯愁了……”9月3日,记者赶到酒房坝村,在新修水泥路的急弯处,几个正在加宽路基的农民,他们如此感慨地说。

酒房坝,是宁强县阳平关镇较偏远的贫困村,全村568户,202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4户,637人。这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是无公害高山蔬菜最佳适生地区。因为不通公路,产业发展一直滞后,沿线住户对修路的期望值最高。

去年八月,镇政府多方筹资230万元,铺设酒房坝村到付家坝通组水泥路4.1公里,解决170户,550人道路出行和蔬菜运输难题。

行驶在崎岖而险峻的水泥路上,记者来到小地名叫红岩湾的地方,看见一片梯田缓坡地,地里种着各个品种的高山蔬菜。“这个基地占地30多亩,是尚品公司新品试验基地。”酒房坝村副主任、县人大代表吴晓梅告诉记者,试种品种有“秀川西兰花”、“青松85”、“翠雪”、“金松100”等20多个。

记者在基地见到李正学,他今年63岁,种包包菜32亩,纯收入3万元,被聘请到基地拔草,每天还能挣70元;贫困户刘正绪家里也种了20亩包包菜,纯收入也达到2万多元;贫困户张开武种了6分地的豆架王,收入2600元。

在酒房坝村8组,记者来到王业强家。刚到家门口,便被一桶桶蜂箱吸引。在房背后的山地里,木架上搁置着蜂箱,上面盖着石棉瓦,蜜蜂嗡嗡萦绕。在房屋侧面的一大片缓坡地里,密密麻麻种着包包菜,一派丰收的景象。

记者面见王业强的时候,他刚从修路的工地赶回来,“向国家要钱,就会把自己惯懒了。”王业强说话声音大,底气足,头脑灵活。他家里致贫原因主要是有病人,家庭收入主要靠种高山蔬菜、养蜂和养牛,每年能挣五六万元。

“我还想扩大养蜂规模,最想把300多米的路硬化到家门口。只要把路搞通了,致富的事就不用管了。”采访完,王业强又骑上摩托车赶往工地,边走边说出了这句“硬话”。

“这里的老百姓都很勤劳,无论天晴下雨,都爱到地里转,捉虫拔草,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土地。”陪同采访的阳平关镇党委副书记蒲成波说,山上的农民质朴勤劳,致富愿望强烈。

两年前,酒房坝村吸引外地客商任金强来到这里,注册了两个合作社,成都尚品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宁强县尚品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家庭承包、订单生产等形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去年,合作社订单种植面积2600亩,品种16个,产量8400吨,社员人均收入6000元,最高人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

采访中,当地群众说,高山蔬菜季节性强,成熟的时候要快速卖掉,前些年交通不便,每斤才卖1毛多钱。今年路通了,客商会来到地里收购,菜农自己也可以运到山下去卖,收入就更加有保障了。

“我们在酒坊坝、核桃坝、曹家坝等4个高山贫困村发展高山蔬菜、烤烟、天麻和银杏产业;在张家河、石磙场、伍家坝等6个贫困村推进畜禽养殖、干果产业发展。”阳平关镇党委书记邱刊表示,在全镇18个村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因户施策,全面推进贫困户增收致富,力促脱贫目标顺利实现。

新闻推荐

“变脸”宁强7岁男孩:我希望站在更大的舞台上为更多的人去表演

李良文晗与老师刘涛练习基本步伐和手势。本报通讯员黎德华文/图2017《非常6+1》城市海选——汉中站圆满落幕!经过4场海选、晋级赛,宁强7岁的小选手李良文晗凭借川剧绝活——变脸成功入围,即将走...

宁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强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