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宁强 移民“移”进“钱窝窝”

陕西农村报 2017-09-04 10:41 大字

妇女们正在社区工厂里制作头花,忙得不亦乐乎。

本报讯(记者 姚远)8月30日,记者冒雨来到宁强县大安镇江林移民搬迁新型社区,这里居住着搬迁户1168户3845人。在居民楼下的社区工厂里,妇女们正在制作头花,忙得不亦乐乎。她们说,在家门口每月就能挣到1500元。

秋雨过后的江林社区,更加清新亮丽,整齐的停车位,极具现代气息。记者随机走进8号楼3单元606室张汉芹的家,电视、冰箱、淋浴器、洗衣机、抽油烟机一应俱全,三居室家庭,卫生洁净,茶几上还摆放着张汉芹带回家里来做的头花饰品。

张汉芹一家4口原来住在大安镇黄土铺村,距离社区8公里。2016年6月,她家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到这里。“以前住的地方和现在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家门口就有社区工厂,每天做300多个头花,能挣60多元,每个月收入1500元以上,要是不想去工厂了,还可以带回家里来做。”张汉芹告诉记者,她家因病因学致贫,购买这套房子的时候,享受国家补贴之外,花销仅9万元。张汉芹说:“老公在外地打工,前些年还不错,今年矿上效益不太好,只能挣两三万元。好在有社区工厂,既照顾了家庭,还能在家门口挣到零花钱。”

“这个新型移民搬迁社区规划建设的初期,政府就充分考虑到产业配套的问题。”大安镇干部杨再明告诉记者,社区工厂共有工人150人。在社区附近还建有食用菌合作社的金牛农业合作社等多家实体小企业,可就近安置搬迁户入园务工挣钱。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搬迁类型,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人均负担25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剩余全部由财政买单。

据了解,像这样的小区,宁强县还有筒车河、二道河安置小区、阳平关镇子龙新区等大型小区,目前全县完成移民搬迁安置共9677户29611人。

杨再明还告诉记者,宁强羌绣出名,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县擅长羌绣手工制作的有600多人,专门从事羌绣手工艺品制作的有120人,绣品涉及服饰、床品、衣帽、鞋垫、手包等生活用品。下一步,要把羌绣制作发展到大型社区里去,建立羌绣创业孵化基地,让搬迁户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

新闻推荐

宁强“八大行动”提升贫困群众精神文化水平

本报讯(通讯员周峰)宁强县突出基层和农村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活动开展等八方面,精选优秀文化产品和特色服务,有效提升群众精神文化水平。该县围绕贫困村广播电视...

宁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