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夫妻为脱贫自修山路
本报通讯员 李长波 吴天文今年58岁的杨昌连是宁强县太阳岭镇火烽垭村农民,为了方便种庄稼,发展香菇木耳、养羊、养土蜜蜂等种养业,以及百年之后为子女、当地群众减轻负担,从今年3月开始,利用农闲时间夫妻两人连续苦干两个多月,修通了一条长约210多米、宽3米多的简易公路。
杨昌连一家4口人住在海拔1200多米的山上,距离山顶还有100多米。山上人烟稀少,连他家算上只有5户,从山下到山上只有一条约5公里长的简易土路,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去了,剩下的基本是老弱病残。前几年,他的女婿因病不幸离世,后来女儿带着年幼的孙子到广州打工、上学去了,家中就剩下他和老伴。
痛定思痛之后,老杨重新振作起来,他决心利用当地资源发展香菇、木耳,养羊、养殖土蜜蜂等。说干就干,他和老伴起早贪黑,整天除了吃两顿饭稍微休息一会儿,其余时间都在山坡上、大棚里忙碌着。在镇村和包扶干部的帮扶下,老杨的产业已初见成效。种植了20多架香菇,养了10多只羊、10多箱土蜜蜂,一年下来也能有1万余元的收入。
为了更好地发展产业,老杨决定自力更生,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修通他家至一道梁上200多米的简易公路。今年3月,他开始用锄头挖,用大锤打,用钢钎撬,用草锄钩,用撮箕抬,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会,渴了就喝点白开水,饿了就让老伴回家做好饭再送到坡上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连续挖了两个多月时间,一条宽3米多的简易公路终于修通了。
谈起为何要修这条路,老杨毫不遮掩地说,一开始想的是把这条路修通,在他百年之后方便后人朝墓地抬棺材,因为山上的人少,劳力更少。后来一想,修通这条路也方便他种地、发展产业,就能多积攒点钱,就能给子女给群众给政府减轻点负担。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广宁)宁强县公安局按照“体制不动,机制先行”总体改革创新思路,聚焦“全市一流、全省先进”目标定位,坚持精字主导、实字主责、专字主战,全警联动,系统融合,着力推进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创新...
宁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