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乡村振兴 巾帼在行动
本报通讯员 高视惠
“别小看了‘巾帼美家行动’,妇女姐妹在‘美丽庭院’和‘清洁村庄’中真正动起来了,家家户户的环境卫生比原先干净多了。区妇联还为我们几个村各争取了50万元的‘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用于开展户厕改造和集中式污水处理,让村里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实现了小家美、大家净!”汉台区老君镇庆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刘慧慧感慨地说。
去年以来,汉台区15个镇(办)妇联围绕“庭院美”“生活富”“家风好”,组织动员妇女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倡树文明新风,把爱劳动、讲卫生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累计评选“最美村庄”60个,“最美家庭”“五美庭院”等600余户,表彰“巾帼美家示范户”“五美庭院”“好母亲”“贤婆婆”“能媳妇”“巧女子”等各类家庭典型1200余户、先进个人150余人,让广大妇女见贤思齐,敬榜样、学榜样、做榜样。
家风质朴 乡风文明
去年11月18日,汉王镇汉王村李旨春家的庭院里热闹非凡,200余名各界群众前来祝贺李旨春家庭家风馆揭牌。这是全市首个以家庭命名的家风馆。
家庭是每个人的“根”,为弘扬优秀乡村家庭文化,汉台区妇联组建“3+x”志愿服务队,近百名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走进镇(办)、村(社区)开展婚姻家庭矛盾调处、心理疏导、家教宣讲活动,将鲜活生动的家风故事送到群众身边。
“老师讲的家风家教知识对教育好孩子非常有用,我们平时最缺的是教育方法,希望今后多来讲一讲。”铺镇关爷庙村的“木兰学堂”刚下课,听课的姐妹们就急迫地说。
区妇联将“妇女群众需要什么”与“妇联能干什么”紧密结合,聚焦女性在脱贫致富后精神生活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先后在铺镇、七里、武乡、宗营镇开办以政策、技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木兰夕学”,赋能女性成长。
“汉台区家风馆迄今已接待160多个单位约20000人参观,组织的流动家风馆走进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还在人口密集区建立了家风广场,目前正在筹建数字家风馆。我们要让爱国守法、向善向上、孝老爱亲的好家风薪火相传,让好家风成为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区妇儿中心主任李珍说。
授人以渔 巧娘幸“孵”
宗营镇妇联主席张思说:“乡村振兴首先要提升收入,掌握一技之长可以提高增收致富本领,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
“妇联培训我们,让我们可以自己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在汉水善美家政服务公司,来自北京的高级收纳师正对60余名示范村姐妹开展衣橱收纳整理培训。像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烹饪、手工钩编等妇女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项目,去年进行了6期,培训妇女400多人次。
“感谢区妇联给我提供这么好的平台,有了专业团队的支持,现在我不再是孤军奋战,目前麦秆画供不应求,我做梦都想不到!”在智慧汉台经济产业园6楼汉台“巧娘孵化基地”,麦秆画非遗传承人吕群丽高兴地说。
麦秆画、掐丝画、刺绣等手工艺品是非遗项目,却面临后继无人、市场受阻的尴尬。为了让巧娘们的手艺被挖掘、传承和创新,在市场中焕发生机,区妇联一一走访,将散落民间的22位巧娘组织起来,在智慧汉台成立“汉台巧娘孵化基地”,邀请奥翔网络公司文创专家团队充当巧娘们的“经纪人”,传授电商直播等销售技能,巧娘们的眼界逐渐开阔,创作题材更加广泛,一大批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文创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仅汉服日销量就接近万元,这让妇联干部和巧娘们信心大增。
“汉台巧娘孵化基地”负责人王琦说:“我们要让‘汉台巧娘孵化基地’成为串联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在系统、专业的培训中为巧娘寻找徒弟,用巧娘带动农村妇女致富。通过‘村(社区)工坊’带动农户家庭,将手艺转化为经济,帮助更多农村妇女实现居家就业和增收。”
音乐梦想 山村起航
“给我们建设这么好的音乐教室,让山里孩子从小受到音乐熏陶,将来我校要建一支栈道乐队,让歌声飞出校园,让到花果山来的游客都知道秦岭脚下的这所学校!”河东店镇中心小学校长刘彦虎信心满满地说。
看着落地的8个“壹基金音乐教室”,区教体局副局长何光昭感慨地说:“这样的项目太好了,我们仅仅配套20万元,就建成了价值百万的标准化音乐教室,让近万名学生受益……”
近年来,汉台区妇联充分发挥“联”字优势,主动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市蒲公英志愿者协会等联系,为资源落地奔波于教体局、农业局等部门,充当业务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纽带,让“母亲水窖 绿色乡村”“壹基金”温暖包、“一个鸡蛋”等各类社会项目和资源落户汉台区。
新闻推荐
2月22日,国网汉中供电公司组织变电运维工作人员分多个小组,对辖区内330千伏及110千伏等多个变电站,主变及相关供电设备...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