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解析② 谜案背后的玄机 游戏中的杨修形象

济宁晚报 2021-12-01 08:04 大字

文/宋延坤

对于杨修(字德祖)的死因,《后汉书》中是这样介绍的:公元219年秋季的一天,杨修和曹植醉酒后驾车夜闯司马门,在此期间,杨修还说了不少诽谤曹彰的坏话。听说这件事后,曹操非常生气,马上就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等罪名将杨修处死。这是曹操下手的真正理由吗?在本期栏目中,我们探寻这起谜案背后的玄机。

宣扬“鸡肋”内涵,或非遇害原因

“漏泄言教”就是泄露机密,“交关诸侯”则是结党营私,从杨修的一些言行和社会关系来看,他如果因为这两条罪名被杀,似乎是“名正言顺”。首先,杨修公然指出“鸡肋”这条口令的含义并收拾行礼准备回家,这种言行的确有泄露军事机密的嫌疑,在作战期间这样说话办事,没被当场斩杀就很不错了。其次,在汉中之战结束后,曹操一方的内部变得非常不稳定,而杨修的人缘非常好,和各方重量级人物都保持着亲密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从社会关系这个方面来看,杨修是一个需要严加提防的对象,如果曹操将其杀害的话,似乎也能说得通。那么,这两个方面的理由在逻辑上站得住脚吗?很难。

对于“漏泄言教”这种行为的最好处理方式是从重从快。曹操在汉中之战中非常被动,就连自己的连襟同时也是大将夏侯渊都被斩杀了。出于稳定军心和避免出现更严重后果的考虑,曹操应该马上进行处理,那么,他为什么就没在第一时间处理呢?那只能说明他在当时已经做好了撤军的准备,且对杨修只是生气而没有杀心。该动手的时候不动手,偏偏等到撤军很久后才动手?完全没有必要,除了能出口气再也没有其他什么意义。曹操有性格冲动的一面,可这个时候的他已经非常沉稳,不会轻易动手杀人。

“交关诸侯”这个说法更站不住脚。杨修和很多人都有着不错的交情,这是事实不假,但这是由个人职务、人格魅力、家族背景等很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当时,身居要职、道德高尚、才华出众、背景显赫的人有很多,这些人同样有很多朋友,如果朋友多就会招来杀身之祸,那曹操整天也不用干别的事情了。因为和袁氏家族有亲戚关系,曹操就得杀杨修?要是论起亲疏程度,曹操更应该去谋害杨修的父亲杨彪。再者,在公元219年前,袁绍、袁术、袁熙、袁尚、袁谭等袁氏家族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已经被消灭了。

也有声音指出,“交关诸侯”中的“诸侯”是特指曹植,而曹操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各方势力交往太深。那么,杨修之死是因为参与了夺嫡之争吗?这种说法就更经不起推敲了,因为如果杨修可以因为这个理由被杀,那曹操怎么不杀曹丕身边的司马懿等人呢,为什么不对曹植身边的丁仪等人下手?

夜闯司马门事件,或与杨德祖无关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因为夜闯司马门事件影响太过恶劣,曹操很有必要通过杀掉杨修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态度,所谓“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不过是一个放在明面上的借口罢了。那么,这种说法是否经得起考验?笔者认为,说服力还是不够强。

司马门前的驰道是只有皇帝才能驾车走的,曹操尽管是政权的实际掌控人,可名义上毕竟是臣子,他都没有资格走,他的儿子更没资格。明明没有资格,却偏偏要闯过去,还是在酒后驾车通过,如此恶劣的行径在汉室忠臣眼里和谋反无异。杨修在酒后和曹植驾车夜闯司马门,还说了不少曹彰的坏话,曹操能忍得了?如果事实的确是这样,曹操的确有杀杨修的理由,不过,在笔者看来,《后汉书》中对此事件的描述未必靠得住,简单来说就是,杨修未必参与了所谓的“夜闯司马门事件”,再进一步说,如果杨修当时和曹植在一辆车上,他甚至会极力阻止曹植夜闯司马门。

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在之前的栏目中就指出了,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对于这样的一个聪明人来说,夜闯司马门到底意味着什么,他肯定比一般人更清楚。尤其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曹操还没有确定接班人的人选,曹植和曹丕之间的竞争关系还没有结束。作为曹植身边重要的谋士,杨修这个时候陪着曹植酒后驾车硬闯司马门,不等于给曹丕送“助攻”吗?且不说曹植这个时候没当上魏王太子,就算当上了,杨修也不应该陪着老板去干夜闯司马门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

杨修不光是一个聪明人,品德也决定了他干不出来夜闯司马门这种事情。那么,杨修到底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呢?因为“鸡肋”“一盒酥”“阔字谜”等事件,我们虽然可以看出杨修有炫耀自己聪明的性格缺陷,不过,史书中的他又是有名的谦恭。谦恭可以与炫耀聪明这种小缺陷“兼容”,却不大可能和夜闯司马门这种嚣张跋扈的行为“兼容”。因此,在笔者看来,杨修未必参与了夜闯司马门事件,甚至有可能完全不知情,至于因为参与了司马门事件而被曹操诛杀,在逻辑上就更站不住脚了。

再者说了,对于夜闯司马门这件事,曹操已经杀了一个负责守护司马门的公车令,并让其充当了替罪羊,又何必再多杀一个杨修呢?如果要杀杨修,曹植又该如何处理呢?

《后汉书》不光是史学家范晔的代表作,更是研究东汉历史最重要的资料,在史学上拥有极高的地位,自从这部作品问世以后,其他关于东汉的史书都被淘汰了个干净。不过,《后汉书》和《三国志》此类作品有很大不同的是,后者是纯粹的史书,而前者则被后世定义为“史类文学作品”,其本身也存在着不少争议。我们不能因为《后汉书》中说到了杨修和曹植酒后驾车夜闯司马门,就认定了这件事是历史事实,拿出一定的质疑态度也不是不可以。

屡猜透曹操心思,也非遇害之关键

在东汉末年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一个人才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仅仅有智商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为人处世时最基本的情商,恐怕也难以落下一个好下场。我们在之前的栏目中讲过狂人祢衡的故事,他是怎么死的?作为他好朋友的杨修应该非常清楚,太过张扬高调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很多人便认为,如果杨修之死和夜闯司马门事件无关,就和他不懂收敛的性情有关。

或许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太深,加上在真实历史上他的确是经常炫耀自己的聪明,以至于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杨修虽然聪明,却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这份聪明,老是让曹操这个大老板陷入尴尬的境地,遇到这样一个“不懂事”的部下,哪个老板能高兴?

如果袁绍是老板,不懂收敛自己聪明的杨修会有一个怎样的下场?田丰这样只是性格刚直但对老板挺恭敬的人都难逃一死,像杨修这种人的命恐怕也长不到哪里去。话又说回来了,曹操毕竟不是袁绍,虽然也因为小心眼杀过人,可在他事业取得一定成绩尤其是在迎奉天子到许都之后,就很注意控制自己的这个缺陷。再者说了,虽然杨修在“鸡肋”“一盒酥”“阔字谜”等事件中让自己显得比曹操聪明,可这种事情毕竟只是小聪明而不是高超的政治谋略,顶多会影响曹操的心情,对其个人的权威影响并不是很大。

部下处处展示自己的小聪明,当老板的肯定不高兴,不过,曹操也感叹过自己的才华不如杨修,而在笔者看来,“感叹”这两个字就足以确保杨修不会因为常常炫耀聪明而惹祸上身。自己承认杨修比自己聪明,又因为对方常常炫耀聪明让自己尴尬,就要痛下杀手?如果曹操硬要这样做的话,只能显得自己没有容人的胸怀,曹操不是做事不过脑子的鲁莽匹夫,而是一个心思缜密的政治家,他没那么小肚鸡肠。

在死前,杨修发出了这样一句感叹,“我知道自己早就该死了,现在才杀我,已经算是很晚了!”那么,在他自己看来,什么原因才是导致他被害的关键所在呢?在下一期的栏目中,我们继续聊。

新闻推荐

汉中市生态环境局西乡分局多举措做好水源地保护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为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西乡分局强化措施,从规范化建设、环境监管、宣传引导等方面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

汉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中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