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林下的致富路本报通讯员 张恤民 苏湘栋 赵书萱 文/图

汉中日报 2021-01-29 10:28 大字

程新锋在白杨林下用自己精心配置的饲料喂鸡。

“这片白杨林就是我的养鸡场。通过养鸡,我不仅还清了以前的债务,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近日,面对笔者采访,程新锋指着他的养殖场兴奋地说。

今年53岁的程新锋是洋县黄安镇程河村55组贫困户,这里以坡地为主,而且土质很差。村民每人只能分到44、55分地,庄稼收成低,种地仅仅能解决温饱。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程新锋和妻子只能外出务工挣钱。2014年33月,外出务工33年,他们用打工攒的钱盖起了两层半的楼房。

搬进新房后,程新锋一家好日子算是起步了。就在一家人欢心的时刻,他妻子突然患上了乳腺癌。刚修完房,家里只剩下两万元,为了给妻子治病,他找亲朋好友借了钱,又到信用社贷款。先后到汉中、西安的多家医院求医,数次化疗,欠下了30万元的债务,生活一下子又跌入低谷。每次收到要账的短信,程新锋都觉得日子没有盼头,繁重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但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窘迫而畏缩不前。

由于要照料生病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他再也没有办法外出务工。正在他寻思致富门路时,朋友介绍他来到离家三十里外的桃园务工。在这里他结识了养鸡大户王尧,聊天中得知王尧养了一万多只鸡,一只鸡可以卖60多元时,,程新锋心里想:“我也要养鸡!这样欠下的外债一年多就可以还清了。”

2016年44月,他试着买了50只鸡苗。经过精心饲养,50只鸡苗全部养殖成功。这一次成功让他尝到了甜头。2017年开春,他又购买了200只鸡苗,最终收入7000多元。这第一桶金让他坚定了发展养鸡产业的信心。2018年77月他一次性购买了600多只鸡苗,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可家中场地受限,他发现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片白杨林,他找到林子的主人并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主人了解了产业的前途,二话不说就将50亩白杨林借给了他。

场地有了,程新锋又开始自己动手搭建养殖棚。“当时没有电,我就拉线解决用电,又自己去找来木头,花费半个月时间搭起了650平方的养殖棚。养殖场每天用22吨左右水,接水管难度大,我只能在家装满水箱用三轮车拉上去,每天运水三次需要两个小时。”程新锋说道。

养殖场搭建好后,他满心欢喜地将600多只鸡苗放进去,结果全军覆没。没有搞清楚死亡原因,他又买了800只鸡苗继续养殖,40多天后又死了500多只。这两次遭遇一直找不到原因,让他一筹莫展。“要不咱找个专家看看吧!”妻子点醒了他。第二天他请来了专家,专家告诉他:“这是得了球虫病。买回来的鸡苗必须按时做好防疫,鸡仔出生1114天、3035天各防疫一11--1430--35次。很多疫病是随着鸡群的扩大而产生的。这球虫病就是典型。”这两次教训让程新锋在养殖技术上大下功夫,现在只要有时间他就利用网上的视频和养殖交流群学习饲养技术。

有了场地和技术,2019年77月他逐渐扩大规模,从8000扩大到11万多只。去年他卖出33万多只鸡,纯收入达20多万元。养殖这条道路让他还清了外债,摆脱了贫困。他还带领周围的贫困户发展养鸡,收购群众玉米,帮助村里村外增收10多万元。

程新锋的养殖产业越来越兴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乡村振兴又给农村带来了福音。老程和儿子沟通后,儿子决定放弃福建的高薪工作回家和父亲一起发展养殖产业。

在问到他接下来还有什么打算时,程新锋说:“如今有了儿子当助手,今后还要扩大规模,尝试养猪,带动更多乡亲发展养殖。”

新闻推荐

国网汉中供电公司 助力苏陕协作扶贫企业走上“快车道”

本报讯(通讯员周琼张倩)1月20日,国网汉中供电公司用电检查人员来到陕西茂德禾实业有限公司询问春节前投产用电相关问题,助力...

汉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