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载风雨兼程 托起草根的精神家园 汉中“农二哥”诗社活跃半个世纪探秘

汉中日报 2020-11-22 17:30 大字

本报记者 李佩蓉 文/图

11月,秋去冬来,万物归藏,正是农闲时分。在汉台区宗营镇张寨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尘封在小楼三层的资料室里满满当当堆放着一些名为《农二哥》《稻穗》《民间》的报刊杂志、油印纸张,内容多与农民生活相关,字里行间透露着农民在辛劳耕作之余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这里是全国著名农民文学团体“农二哥”诗社的大本营,这些沾满灰尘、已经发黄的字迹诉说着那段农村草根青年追梦文学、以诗会友的纯真年代。

农民也有文学梦

11月17日,记者见到了“农二哥”诗社成立初期最早的创始人之一樊应钟。今年已经81岁的他回忆起那段青春岁月眼神中闪耀着光芒:“说到诗社的历史,不能不提蒿文杰,他从小生长在秦岭深处张良庙旁的小山村,那里自古便是山歌、盘歌、号子和地社火的故乡,所以在灿烂的民间文化的熏陶下,蒿文杰上小学时便在报刊上发表过诗歌、故事,曾有过‘少年诗人’的美誉。正是由于他的这一爱好并具有一定的水平,后来他入赘张寨做了上门女婿就被选为村上的文化专干。1963年的春天,在蒿文杰的倡导下,我们几个爱好文学的农村青年一拍即合,自发成立了张寨文学创作组。自那之后就经常在场院、仓库、饲养室开娱乐晚会,组织老年人唱山歌、哼小曲,讲民间故事;青年人唱新歌、编新故事。后来还集体创办了《青年园地》《文化阵地》等油印小报,吸引了周边乡镇、厂矿企业的文学青年加入,成员越来越多,活动也越办越丰富。”“农二哥”诗社就这样创办了起来。蒿文杰任第一任社长兼主编,直到2004年60岁病逝。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张寨文学创作组这个名字大家都觉得不怎么响亮。“工人是老大哥,农民就是二哥,我们就叫‘农二哥’诗社”。社长蒿文杰提出的这名字,大家都觉得响亮又有意义。就这样,这个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民为内容的文学团体愈发壮大起来。诗社由诗歌爱好者相互交流的平台,逐渐发展为以诗社为主体,以女子文学社、少儿诗文绘画社以及戏曲、书画、棋艺、剪纸、服饰等36个民间文学艺术团体为辅助的自发性群文组织。上世纪90年代,诗社鼎盛时期一次诗会就有1000多人参加。诗社三次获“全国文明诗社”称号,现有中、省、市各级文学艺术协会会员400余人,先后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小说、诗词、散文等文艺作品1000多万字,获得各级奖励1000多人次,诗社也由张寨村办到了省内各地,与陕西关中“王老九诗社”、湖北“屈原诗社”并列为全国三大农民诗社。

关照普通大众的精神世界

“两腿泥巴双手茧,汗水一抹把戏演。自作的二胡定好弦,田间地头做宣传。歌一曲,戏一段,挑起粪筐又下田。”诗社成员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写的这首墙头诗,再现了当年人民公社集体劳动时农民群众那种理想单纯、情感朴实的美好形象。57年来,“农二哥”诗社不仅仅是文学爱好者吟诗作赋的园地,更是通过大量的文化活动,挖掘农村中的乡土文化人才,使得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和诗人从张寨走向了汉中文学界。在他们心中,“农二哥”诗社就是他们梦想发芽的地方,诗社给这些年轻人提供了最初的舞台。

同时,诗社成员像一个勤劳的农民从土地里搜寻那些闪光的宝藏一样,经常深入民间寻访人才,使得诗社就像一块磁石一般,把那些散在民间、正在苦苦寻找“光源”的个体,吸引到自己身边。随着投身“农二哥”诗社的人越来越多,这条“文化河流”因此而变得水量充沛。诗社的发起人蒿文杰以及唐小玉等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自强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原诗社社员王蓬,后来成为著名作家,担任了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社员王林海已有文艺评论专著出版;何清亮的短篇小说获全国一等奖;刘金泉成为农民写作专业户,在全国获奖30多次。在汉中这块小地方,一个农民所办的诗社里,竟有160多人加入国家、省、市各级文学艺术协会。

“农二哥”诗社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草根青年,像一束光照进了他们的精神家园,点燃了平凡生活中的文学梦想。

诗社的辉煌不复从前

“2004年父亲去世之后,诗社的影响力就不如从前了,哥哥接了班之后,也四处奔走宣传,碍于经费有限,农村青年的流失,会员越来越少,坚守下来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现在诗社里最年轻的也40多岁了,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加入。深感遗憾的是,诗社大本营已经三年没有举办诗会等活动了。只有诗社副社长、洋县作协主席李雪茹带领一批年青人在洋县举办过梨花诗会。”蒿文杰的女儿、农二哥诗社现任副社长蒿柔利对记者说道。

是什么因素让一个农民诗社能够存在近60年,如今走向下坡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发展又该何去何从?不少学者也都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汉中市图书馆外借部部长郭晓文撰写的论文《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汉中张寨村“农二哥”诗社“自组织”案例分析》中写到:回顾“农二哥”诗社发展历程,在计划经济时期,尽管农村经济生活条件较差,但人口结构、特别是人口教育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均衡,加上有集体组织、集体经济的支持,农村居民对“农二哥”诗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较高。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农村群众文化组织吸引力、影响力不断下降。尽管一直以来“农二哥”诗社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多方的支持,但这种体制外的补助并不能保证诗社持续性的正常运转。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保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内人员工资已然占用了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的很大比例,加之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文化建设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农二哥”诗社产生于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历史时期,迎合了农村文化爱好者被尊重和社会交往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随着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价值观导向产生了很大变化,人的需要也随之转变。社会交往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时机,执着坚守乡土文化的人才越来越少。面对日趋多样的文化冲击,村民们一方面表现为对芜杂信息的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淡薄漠视。

“农二哥”诗社的未来在哪里?

在“农二哥”诗社的资料室里,蒿柔利告诉记者,如今她的主要精力投入在了整理历史资料、制作电子文档上。“我们很想把‘农二哥’诗社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三代传承人也有,资料也齐全,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让诗社继续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农二哥”诗社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原陕西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王文礼也思考过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继承和弘扬诗社的优良传统,内容紧追时代潮流,颂扬主旋律;始终保持乡土本色,举办的活动也必须始终活跃在具有民间特色的平台上。其次,“农二哥”诗社的成员必须要热衷乡村文化事业,痴爱“农二哥”诗社。再次,诗社的建设发展要与时俱进,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财政支持,自力更生寻求社会各界支持。最后,要不断加强年轻队伍的培养,要及时发现、培养热心于农村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年轻文化骨干,并在物质和精神上予以鼓励,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么厚的黄土,这么高的天,这么深的亲情,这么薄的嫁禾,我不歌唱谁歌唱。”农二哥诗社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草根“文人”对未来文化与生活的憧憬,面对文学艺术,他们持之以恒地拼搏着,坚守着,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新闻推荐

中信银行正式入驻汉中市

本报讯(记者张玉文)11月19日,中信银行汉中分行举行开业揭牌暨银企合作签约仪式。中信银行成立于1987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最早...

汉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中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