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蜀情 羌舞楚影 谈《雅风美俗》

汉中日报 2020-08-26 21:45 大字
王蓬

汉中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水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冲积出的—块带状盆地,两边山岭起伏,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植被葱茏。这片地方原本为楚地,因发源于此的汉水直通荆襄武汉。《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汉中自此显名。尤其刘邦在此筑坛拜将,休生养息,建立西汉王朝,又与关中多有交集。汉中就行政区划讲隶属陕西,归于西北。就地理板块讲,却在秦岭以南,属长江流域。这盆地因沟通川陕陇鄂且四塞险要,天然形成独立气象。就习俗风俗讲,风气兼有南北,语言却杂秦蜀,因秦岭巍峨为“天下大阻”,故位于秦岭南麓的汉中更贴近西南。女子多秀丽能干,饮食亦辛辣味鲜,菜豆腐面皮为经典早餐,晚间夜市灯火通明,火锅卤味香气弥漫,街巷有拖着川调的吆喊。陌生人来此亦多感叹:哎呀呀,这就是一个小四川、小成都么!这倒说到本质,《汉书·地理志》中说:“汉中淫佚枝柱,与巴蜀同俗。”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著专文:《无汉中则无蜀》。从地理山川脉势,历史多种事件论述支撑其主张。盖因汉中作为蜀汉门户,历史上多次阻挡北方强敌,仅南宋吴玠、吴璘兄弟便在汉中依托秦岭抗击金兵40年之久,方使天府之国一次次化险为夷,把锦官城的温柔与美味进行到底。直到元代划定行省,把汉中划入陕西,失去秦岭屏障,川人无法再占地为王。

此外还有一宗,川陕甘三省交界秦巴腹地,自古就是氐羌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我国藏学先驱任乃强先生曾有专著《羌族源流探索》,认为氐羌原系同族:“羌者高山牧羊人也。”凭高据险,瓦屋石墙,注重生育,部落人口增多时,也迁徙河谷种植薯麦,以至树大分枝,河谷为低地,故有氐族产生。然无论羌氐皆拜火崇日,伴着农事岁时与婚丧娶嫁,民间祭祀、婚丧娶嫁、红白喜事,则兴傩戏巫术,上刀山,过火塘,吹羌笛,跳端公,喝咂酒,孕育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尤其羊角鼓、羊面舞最有特色,表达着氐羌民族在狩猎时呐喊追击野兽时的遗风。《宁羌州志》中载“古梁州(汉中)境地,界梁雍之交,战国白马氏之东境”,受其影响,汉中民间文艺素有“秦蜀身姿羌楚影”的说法。早在南宋,诗人陆游襄赞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便有诗作描写过汉中在清明过寒食节的情景:“画柱彩绳喧笑乐,艳妆丽服角鲜明。”由于古道与汉水航运的畅通,使得各种流俗包括汉剧、民歌、方言乃至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等得以融汇交流,相互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无分长幼,业不论贵贱,生于斯,长于斯,都必然会受到一方习俗的深刻影响。汉中在悠久历史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双重影响下,这里的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方面,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性文化特点,这些特点深深植根于这片四塞险峻的盆地,有些语言继承至唐宋俚语,有些习俗可追溯至明清流民,而民间施茶水“吃舍饭”则明显带有汉末张鲁“五斗米”教遗风,简而言之——秦巴有古风。这些古风蕴涵在陕南地区丰富多姿的民间习俗之中,秦巴大山围拱的特殊地域性使得这些习俗保存下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其实,任何国家与民族,地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民俗。民情风俗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滴水穿石、世代相传,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存状态,简单地说就是民俗风情。研究这种形态的地域文化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汉中文旅丛书特设专著《雅风美俗:秦巴人家风情录》由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教师王欣星承担。

这本对秦巴山地、汉中盆地民情风俗研究的文化专著分为四卷,每卷分为八篇,每篇集中谈一个方面或一个问题。比如卷一《秦巴人家岁月长——生产生活篇》,生产生存无疑是生活的根本,首先从农耕习俗、吃住穿行谈起,作为水乡,汉中古代三堰引水灌溉,早成沃野。山地则由明清流民开发,种玉米、栽薯类,类似刀耕火种,耕种则结集亲友,打“锣鼓草”鼓劲。务农且兼狩猎采摘,饮食亦多辛辣。秦巴雨水丰沛,故民居不同北方,多用人字形两坡水,盖明暗两层瓦片,出山有椽瓦护墙,当门设干栏檐以遮风雨。集市狭而幽长,土产山货繁多,手工则有百业,木、铁、砖、瓦、杀猪、剃头,百匠俱全,人人皆有营生可干。服饰亦多缀花絮,羌绣源远流长。

卷二《人生礼仪纵横谈——交往礼仪篇》。该卷集中叙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温饱而知礼仪,读书要进学堂,婚嫁形式多样,红白则称喜事,立房全村贺喜,寿终亦有讲究,把人从出生到离世的社会交集、人际往来的规矩常识徐徐展开,犹如一幅人生礼仪长卷。

卷三《岁时节庆风俗画——岁时节庆篇》。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古人并不缺乏生活乐趣,四时八节皆有喜庆习俗,新春要糊纸牛鞭打,迎接春耕播种。正月要闹元宵,清明则祭祖先,端午山野采艾,乞巧连着中秋,重阳登高望远,除夕守灶祭祀祈祷平安。使一年四季、二十四节都沐浴在期盼希望之中。

卷四《民间娱乐呈异彩——娱乐信仰篇》。充分展示汉中在娱乐信仰方面特色浓郁、妙趣横生的游艺习俗。每当年终岁末,村村寨寨便要自发组织社火:耍彩船、跑竹马、踩高跷,再是舞彩龙、板凳龙、地围子、磨影子、双龙舞、水牛舞、跑黄河阵等,林林总总有几十种之多,传承既久亦雅俗共赏,展现秦、蜀、羌、楚南北兼有的情趣,千百年来在秦巴山地、汉水两岸生生不息。人们也正是在耳濡目染中加倍热爱生活,奋斗不止。

希望作者的努力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新闻推荐

“蔬菜村”鼓起菜农腰包

本报讯(记者姚远)“我们提早挖好了排水沟,这次大雨棚里没有进水,损失不大……”8月19日,汉中市汉台区武乡镇宋沟村村民邱伟告...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