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四起 弦歌不辍 谈《烽烟不负嘉年华》

汉中日报 2020-08-05 08:36 大字

王蓬 文旅丛书中杨建民先生所著《烽烟不负嘉年华:西北联大的人与事》把我们带引到八十年前的那场烽烟弥漫的抗战岁月之中、发生在汉中的事关中国高等教育兴衰存亡的往事。

首先,需要了解西北联大诞生的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日寇因憎恨素来爱国的学人,首先轰炸的便是天津南开大学。在此严峻关头,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岂料,长沙和西安又遭日机轰炸,国民政府又下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西南联合大学迁往云南昆明;西安临时大学改为西北联合大学迁往陕南汉中。两所大学均成为抗战时期国内最大亦最有实力的大学联合体,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与火种,为奠定中国西南与西北的高等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划时代的贡献。

星转斗移,80多年逝去,亲历者多己作古。近年,可查阅的西南联大专著有300余部,文献1000余篇;有关西北联大著作为零,文章仅300余篇,故与西北联大有传承关系的西北大学相关学人,鼓起“莫名劲头”,编辑出版多达百万字的《西北联大史料汇编》以填空白。2014年初,与西北联大有传承关系的西北师大校刊《丝绸之路》委托笔者组创西北联大专号。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杨建民教授。他虽较我年轻,却曾上山下乡,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30年过去,同班学子或身居要津,或乔迁海外,建民却返回故乡任教:一方面游弋三尺讲坛,凭藉扎实功力,获得教授职称;另一方面笔耕不辍,发表作品600余篇,且多为大报名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读书》《随笔》等。仅是《新华文摘》就转载过他多篇作品。我主持文联工作时,建民便建议可去西北联大遗址采风。那是巴山丛中18世纪由意大利传教士修筑的—座天主教堂,门楼回廊、数重庭院、气势恢宏。战乱年月,能寻得这样—处地方,无异乐土。正是那次采风,建民把西北联大内迁背景,曹靖华、黎锦熙、李达、李蒸、余振、许寿棠、罗章龙等学人在联大时期的学术活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同行人深受感染,我则意识到建民更适合做文化研究。

故这次丛书创编,由杨建民先生承担西北联大书稿合适不过。建民果然不负众望,捧出这本沉甸甸著作。仅见书名《烽烟不负嘉年华:西北联大的人与事》就名实相符,切中要害。再看篇目,全书共分“联大”春秋、斑斓史迹、绝代风华三卷,由20篇作品构成:《文化行军惊壮举——“联大”师生穿越秦岭纪实》《不辍弦歌述源流——制校歌黎锦熙传史》《丝路先驱故里魂——档案中解密张骞墓发掘》《李约瑟讲学在城固》《勾践精神复国仇——许寿裳在汉中城固》《著述授徒盼成林——罗章龙在“西大”的教学生涯》《意气激扬汉水滨——曹靖华译笔不辍上察院》《世纪老人半世纪的想念——体育名宿王耀东心系城固》《乐城成名翻译家——余振在城固的翻译劳绩》《播音到“开国大典”——齐越在“西大”的声音》《监狱里慷慨悲歌——牛汉在“西大”的欢乐苦痛》《五十年间校园情——孙绳武牵系汉中城固》……对联大往事故人梳理清晰,区划得体,让人急求先睹。

阅读建民著述我方知晓,早在当年进西大,他便与仍健在西北联大多位学人开始交往,或是求其新著签名,比如著名翻译家曹靖华;或是求证往事有书信往来,比如著名学者罗章龙、翻译家余振;还与当年联大学子、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孙绳武,著名诗人牛汉等位多次通信,他们虽年至髦耋,却仍对汉中山水故物、敦厚民情念念不忘。这些都无疑在建民心中掀起波澜,为承担书稿打下基础。

建民执着,多次去联大驻足的古路坝、黄家坡等处寻访,欣喜地在城固老街找到幸存的语言学家黎锦熙曾寓居的盐店巷院落,曹靖华住过并在译著文尾多次提及的上察院,罗章龙栖居数年的下察院,体育名家王耀东住过的济川巷……他还找到联大医学院驻足的黄家坡,此处正成片拆迁,唯孤零零剩一座马家庙,成为医学院使用的唯一遗址见证,他抓紧拍照,因挖机已开至眼前。这就是建民的功德了。

如今,这本言之有据、有人物、有内涵、有故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力作摆在眼前,不妨细读,那段烽火弥漫的岁月,满腹经伦教授的熏陶教诲,莘莘学子的奋斗努力,国难兴邦,慷慨之间,洪波激荡,给汉中盆地带来催人奋进的生机,留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这正是我们需要了解和阅读的理由。

新闻推荐

《中国好声音》全国海选汉中赛区总决赛成绩揭晓

本报讯(通讯员薛皎)7月27日晚,《中国好声音》全国海选汉中赛区总决赛在汉中市激情唱响,进入决赛的39名选手一展歌喉,为现场观...

汉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中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