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遗韵》:写尽汉中人的乡愁

汉中日报 2020-07-08 09:01 大字
王蓬

编者按:近日,汉中市第二辑文旅丛书首发。该丛书分十册,图文并茂展现了汉水古道、历代名人、城洋青铜、西北联大、古城旧事、雅风美俗……一套在手,可尽览汉水源头、张骞故里的前世今生。本报对这十册文旅丛书,将逐一介绍。

人的一生,愈到晚年,愈爱回忆,且回忆起来的,注定是最珍贵也最有价值的往事、故人与旧景,这些人物场景或消逝,或时过境迁,难觅踪迹,其存史价值也就于文字中凸显出来。

作者张尚中一直在汉中生活,这本书也全写的是汉中的陈年往事,书名叫《古城遗韵:汉中人的乡愁》贴切不过。书中几乎每一篇文字都是毕生的记忆,融进骨子里的故人与往事。他写汉中曾兴旺发达的剧团,“四门四关,皆唱二黄”,再是京剧、秦腔、歌剧、曲艺,不仅给古城人,也给儿时的尚中带来多少梦想与憧憬,我甚至怀疑尚中近十年的剧团生活与儿时受汉中剧团的感染相关。那些舞台上的悲欢离合,与尚中笔下各类人物的社会角色相映生辉,竟让人分不清是舞台还是社会,他把各种悲喜哀乐推演的淋漓尽致。

书中还写了千行百业各类作坊:硝坊、碾坊、油坊、醋坊、醪糟坊……那些小作坊、小场景、小人物,甚至拉磨的小毛驴,独特的、各自绝不相同的古老设施、工艺流程、操作方式,以及缓慢的生活节奏,宛如一幅民俗风情画徐徐展开,更像是一曲时代的挽歌,叩击着人的心弦,让人想起早已消逝的年代,永不再来的岁月。正因为是挽歌,怀念便愈真切,愈美好。其实,任何时代都有互相不可取代的文明,漫长的农耕岁月,蕴含着极富人性的情趣,倒是寻常的光阴中有更多的欢乐。

比如尚中笔下的醪糟坊:“主人心情极好,一手把小风箱拉得‘哗哗’直响,一手往煮醪糟的锅锅里打鸡蛋花。街面上玩耍的小孩也跑过来,围在炉前,观看那从炉口不断喷放的,一簇簇焰火般灿烂的炭火星……”读到这里,我简直要拍案叫绝,这灿烂的火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燃起多少憧憬与希望,那孩子堆中注定有个虎头虎脑、眼睛明亮机警的娃儿,那就是尚中。

尚中笔下的老汉中,四门四关、古街小巷、集贸市场、河滩码头,再是为汉中赢得历史文化名城声誉的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钟鼓楼,乃至古城墙、净明寺、会馆、文庙、教场坝、飞机场等,作为名城名地的一个个文化符号,在尚中笔下,无不充盈着灵动的色彩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即便那些寻常百姓生活的市井院落,尚中也会含着微笑,去叙说他们日子的艰难,而观察之细、体味之深,若不长年累月浸润其间,则断然无此感受。比如写那前店后院的女人:“那些住在后房里的女人,并不比经营前店的男人活得轻松。小店生意无非是从流动行商手中进货,然后便坐在柜前等买主。而小户人家的女人,除了带孩子、做饭、操持所有家务外,还要趁闲帮人做些针线活,手巧的还会给人绣架花,做嫁妆,端午节扎香包卖等。后房虽小,但很幽静,很甜美。”读这样的文字,心都安宁了,似乎这文字也从树影中跌落在后房院,一并构成了这小院的风景。“物我两忘”,这表明写到家了的文字确有影视手段达不到的深刻和隽永。

尚中这本《古城遗韵》还写了一批人物,大多是这古城中的小人物,“引车卖浆者流”,但尚中绝不因其处于底层而有丝毫的轻慢,笔下充盈着崇高的敬意,自然也客观地近乎冷峻。“画鬼容易画人难”,其中《少年王某》《同学何复明》《演员陈树元》《富农韩老二》《拉谷壳的劳动者》等篇,都以简短的文字浓缩了漫长的岁月,浸透了人生的沧桑或者说命运感,雕像般简约的笔法,仅几笔就活化了嘴脸身形。人形容笔墨深刻为入木三分,我看尚中是入骨三分,直逼灵魂。

尚中曾兼职做过多年《衮雪》编辑,有很高的鉴赏能力。编辑有职业特点:眼高手低,评弹作者作品一套复一套,自己下手却又难似周仁回府,尚中无此缺憾,不信可读《古城遗韵》。

明人张岱说:“无嗜好者不可与之交,因无真情;无瑕疵者不可与之交,因无真气”。我常思叹:尚中到老也保持着正直上进的学子味,嫉恶如仇,口无遮挡,任是吃亏,百折不改初衷,作为朋友,真正无设防,明人张岱之言,与尚中最为合适,因为与尚中为友,乃是人生的幸运,当然得是好人。

新闻推荐

环卫工人,为您点赞!

汉中师范附属小学杨定晖每天,我们都会遇到许多人,他们中有坚守岗位的警察、有和蔼可亲的护士、有兢兢业业的老师、有善良朴...

汉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中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