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少年依旧微笑 写给《生命的钟》的序

汉中日报 2020-04-28 08:47 大字

谢冕 这是一个热爱诗歌的国度。从古到今的数千年来,诗歌就紧紧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真实地反映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向度。然而,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以来的这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学趋向边缘,诗歌这一诉诸心灵的文学脱离了许多人关注的视野。让人欣慰的是,据我所知,同样也还有很多人不为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动,始终坚守着诗的家园,数十年始终坚持写作,以诗的形式记录和表达着自己对时代生活的感受,赵栩便是这其中的一个。

我认识赵栩近40年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在上大学的他在报刊发表诗作时,我曾予以过点评和鼓励。那是一个万物更新生机勃勃的年代,年轻人对未来充满单纯美好的憧憬,如他在一首诗里写到的“城市象一块硕大的宝石/在夜的手掌中闪动”(《给废墟、沉思和明天的歌》)。后来,他和当地几个大学的青年朋友组织了诗歌沙龙,并油印他们自己的诗歌刊物,《城市的绿苹果》《北回归线》等诗就写于这个时期。之后很多年失去联系。直到九十年代末,他又来了蔚秀园,就象他诗中所写的:“孩子们走了很久/转眼又回来/头发上结满浆果/不做声地微笑/岁月真使人感慨和激动”(《秋天的班车》)。

二十一世纪之交的两年,在我的推荐下,他来北大做访问学者。在我和洪之诚老师主持的“批评家周末”,对当下一些文学现象做学理性的梳理。我得知他一直还在写诗,回去后即使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也没有放弃。《我们的故事》《我和神都住在郊区》里的诗作,就显示他这一时期的感受和思考。这次,当我再看到他后期所写的《生命的钟》这些近作,感到他在情感和诗境的开掘上已更进一步了,诗风也从年轻时的单纯朝气,变得深厚通脱,“曾经的少年依旧微笑/心已经变得从容”(《生命的钟》)。

赵栩《生命的钟》这部诗选,将自己40年来的诗歌作品,摘选出一百多首,按时间编为七辑,结集而成。从诗的角度反映了他这几十年生活的情感经历和心灵轨迹,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在我看来,他在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诗歌写作时,无疑受到了当时北岛他们所代表的新诗潮的影响,侧重对人文理想和人性的关注,诗歌表达中较多使用意象的艺术手法。同时,从年龄和经历上,他又属于被称为后新诗潮年代的诗人,较少上代人的历史重负,更加注重诗歌回归个人,更切近日常生活,语言上也更为平民化口语化。这两种养分在他的诗歌中相互融合,自然呈现,从而以自己的内心感受寻求适于自己诗歌的表达方式。诗中既注重自身内心世界对个体生活的私人感受,又往往从独特感受中流露出对社会时代的关注,这也使他的诗作内容形式都显得丰富多样,而贯穿始终的是他对生活的一往深情,对生命本真意义的探寻与感悟。

在赵栩的这部诗集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时候在诗的情感表达上,他更长于通过意象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和独特感受,更多地运用富于审美意味的形象画面,调动读者的情感和想象,而规避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火车开走又回来/卸下许多记忆/堆放在树下/让我想到很久的事情”(《与生活相处》),在这里,语言轻快灵动,具象与抽象相融,富有韵味和张力。“我的梦,存放在清晨的树上/等到生命的秋天来临/小路一片金黄/落叶间藏满秘密”(《夏末与秋》),通过具象画面,使诗人炽热的情感蕴含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也使诗意富于联想,耐人寻味。这部诗集诗人始终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做着认真的尝试,从这连续性的七辑来看,随着经历阅历的积淀,在后期的诗歌相对更为成熟一些。如《秦岭随笔》的大气厚重,《唐诗残笺》的凝炼广博,特别是《生命的钟》这首诗,不仅深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感积淀和人生感悟,也体现了这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诗歌是一种具有艺术创造性的个人作业,唯有充分的个性化,充分的个人心灵的自由表述,才能具有充分的创造性。我们始终应该把握的是,诗歌到底是审美的,诗的原质应该是抒情的、韵律的、优美的。赵栩的《生命的钟》在一定程度做着这样的努力,很多的诗人们都在做着这样的努力,我们期待今天的诗人们能够作为社会良知标举理想旗帜,也期待着中国所有的诗人不媚俗而始终坚守至美的诗家园。

(谢冕,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赵栩,汉中市作协副主席,汉职院教师。本文有所删节。)

新闻推荐

汉中市加强雨天公路巡养保障出行安全

本报讯(通讯员刘昆)近日,汉中公路管理局以“提升路况、疏通排水、消除隐患”为目标,多措并举狠抓公路日常巡查养护,保障阴雨天...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