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沙窝窝”到“黄金地”的美丽蜕变

农业科技报 2019-09-18 21:52 大字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康军

70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陕南汉中汉江边沙滩地上的13个自然村落被合并,并被命名为“建国村”。那时的建国村贫穷而落后,到处是低矮的茅草屋和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老百姓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

70年来,这片曾经荒芜贫瘠的河滩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建国村已是高楼林立、商业繁华,变成了汉中城市里的黄金地。当年靠在沙窝窝里种菜度日的村民们过上了富裕小康的幸福生活。近日,记者来到这里,倾听村民们讲述这片河滩地上70年间发生的传奇故事。

昔日缺衣少食,温饱成了最大的问题

有着46年党龄的老党员邓武俊,对曾经的那段苦难日子记忆犹新。邓武俊说,一家人没处住,在外面租了间茅草“笆笆房”。

“说这些,现在年青人可能都不相信,可那时候的穷苦不只是老邓家,村里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不等邓武俊说完,现年79岁的老党员魏兴发把话接了过来。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村上党员干部带头,组织村民抬田修渠,发展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解决了村民们的吃饭问题。

1958年,由于农业生产成绩突出,“建国村”被国务院和陕西省授予“农业先进单位”称号,国务院给颁发了奖状,上面还有周恩来总理的印章。这是多么光荣的事啊!提起曾经的辉煌,老人激动不已。

如今党的好政策,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2011年9月,建国村整体农转非变更,改称为建国社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建国社区土地大部分被征用,为了解决居民的生活出路,社区“两委”和党员干部结合实际,将剩余的少量土地整合资源,提出“以地产换房产,以房产变资产”的发展理念,实现土地价值的升值。2015年,更是建成了颇具规模的茶城商圈,带动了社区及周边经济的飞速发展。

如今,建国社区固定资产达到3.5亿元,社区及各居民组的集体收益稳定在千万元左右,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社区现有集体企业15家,年产值超过亿元。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资产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社区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5层近3000平米的办公活动场所,达到“三有一化”标准。设有便民服务大厅、警务室、党员活动室、图书馆、远程教育室等服务场所,功能齐备、设施齐全。社区还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旗袍队、舞蹈队等,极大地丰富了社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党的政策好啊!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邓武俊感慨地说,以前住的是‘笆笆房’,现在我们住上了3间5层的小洋楼,家里还添置了小轿车。

新闻推荐

月饼的味 道□羊 白(汉中)

八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吃月饼。”这样的儿歌我小时候就熟悉,只是由于当时家里条件艰苦,很难吃到月饼。每年八月十五,母...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