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的新华情怀
本报记 者王宴 见习记者 何淼
在洋县,有一个家庭,三代人用对新华书店的情感,用对图书发行的热爱,用他们独有的新华情怀坚守着这片文化主阵地。
8月14日,记者随同洋县新华书店经理张文荣,走进位于汉台区西新街的一个小区内,见到了今年已是95岁高龄的刘捷夫老先生和他已经从洋县新华书店退休的女儿刘颖辉及其在职的外孙女张琳悦,一家三代“新华人”给我们讲起了他们的故事。
老人年事高耳朵背,加上他的浓重山西口音我们听不懂,在他女儿女婿的“翻译”下,我们得知:1950年2月,上过大学的刘捷夫做为一名南下随军记者路过洋县,在当地政府的要求下他留在洋县办书店,成为当时刚刚成立的洋县新华书店的第一任负责人。
那时的洋县新华书店只租用了一间半民房,大概只有30㎡左右,由包括刘老先生在内的四人打理。他们白天营业、办公,夜里就睡在柜台上,有时候大批图书回来了,垒起来还要占据半间房。小小的30㎡却是刘老先生全部的天地。他说,那个年代,书籍稀缺,根本不愁销路,除了给政府机关送的《干部必读》《新民主主义》《文件汇编》等政治类书籍,还销售文艺类书籍,共有300多种,年销售量4000多册。尤其是到了六七十年代,小人书和连环画的出现,人们对读书的热爱达到高潮期,拿着钱排队买书,盛况空前。
1952年5月书店首次开展中小学课本、新年画、年历发行业务;同年10月,配合土地改革运动,组建发行网点,分别在洋县的龙亭、马畅、槐树关、华阳、茅坪等乡供销社建立图书发行网点28处。这些发行网点,对当时统一人民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起到了有力的宣传和促进作用。
80年代初,刘颖辉招干进入新华书店,后来与同事张文荣结成夫妻,共同经历了书店不断向前发展的历程。他们这一代人积极寻求改变、创兴和突破,让“新华书店”这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夫妻俩与洋县新华书店员工们一道,牢记宗旨和使命,支持书店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积极服务县域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经几任领导班子、几代“新华人”,他们不畏严寒酷暑,扎实完成每年每季教材发行“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政治任务。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完成了全县369个行政村的575,898种图书,27,840种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4000种期报刊,1845个书柜,369个灭火器等农家书屋及配套设施的配送任务,培训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2200余人。书店逐步走出低谷,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规模由1984年的三间房60平米变成了如今的100平米,销售收入由1978年的22.47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3300万元,增长近147倍,资产总额由1978年的3.43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4120万元,增长近1200多倍。
刘颖辉说,如今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电子书、有声书等阅读方式,给纸质书籍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了留住读者,他们在门市内开辟书吧,让读者享有舒适的阅读环境;在书店搞“一店一品”,即一个书店搞一个文创品牌,将图书与本地特色产品结合起来开启了“图书+文创”的销售模式,2018年“一店一品”项目完成销售52884元。
刘颖辉的丈夫张文荣在新华书店30多年来,出色的工作表现先后多次被陕西新华发行集团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刘颖辉从入职起就遵从老一代新华人教诲,努力工作,诚恳待人,凭着自己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业绩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她还热爱体育运动,在体育赛事上为单位争荣誉的事没有少过她。
他们的女儿张琳悦从小在两代“新华人”的言传身教下,热爱读书,喜欢书店。2013年大学毕业后,选来选去还是回到洋县继承了父母的衣钵,成为了一名“新华人”。
张琳悦告诉记者,“书店是倒休制,每个周一他们休息。小时候每个周末,爸妈都会把我带到书店,他们上班我就自己看书,我喜欢读书。工作后,爸爸要求我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上下班比别人早到晚离开,妈妈还向我传授了图书分类整理的“独家秘笈”,我都遵照执行。2014年我被评为单位的先进个人,我很感谢爸妈的言传身教。”
作为新时代的“新华人”,如何坚守好这片文化主阵地,张琳悦有着自己的见解,她希望未来,书店不仅在图书销售上下功夫,文创产品上也要有所突破,尽快实现转型升级目标,从单一的图书销售向多元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生存的需要,才能做好新华品牌;只有不断创新,多元发展才能坚守好这片文化主流阵地。
新闻推荐
汉中市全面实施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 可节省产前筛查320元、新生儿疾病筛查132元
本报记者任芳赵颖飞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从8月1日起,汉中市全面实施对夫妇至少一方具有汉中市户籍或夫妇非汉中市户...
汉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