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看变迁
本报记者 黄韦华“这车票价很实惠也很方便,坐了多年有感情了,我和老伴每年要坐上两三次,还要带些山里的土特产出去。”11月2日,75岁的王贵祥和老伴从青羊驿坐车到阳平关,他对列车的环境和服务都很满意。
“十余年来,经济增长了、收入增加了,这列车还是最惠民的票价。”乘客高先生说,这趟车常年实施“汉水情”亲情服务,且针对老乡需求,推出了助农亲情服务,被地方百姓称为“幸福乡村号”。
“变化太大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53岁的邱素霞是阳平关火车站退休员工,谈起这里的变化时感慨万千。她自幼随修铁路的父辈从广东老家来到这里,1983年正式成为阳平关火车站的一员普通工作人员。阳平关火车站,处于蜀道上的宝成铁路和阳安铁路的交汇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大西南的主要交通要道。那时,每天客运中转车辆达到28趟,遇到节假日、春运还要加开多辆临客、临货列车。乘客多、候车厅小、工作强度很大,售票厅和候车厅在一起,只能容纳100余人,站台工作人员工资每月只有20多元。没有员工食堂,饭菜自己从家带、加热也不方便,过年前后太忙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这是该车站留给邱素霞最深刻的印象。
“现在好了,办公环境大大改善了。员工食堂、值班室都有了,售票厅和候车厅分离,现在的候车厅能容纳500余人,服务质量和水平都大大提升了;员工待遇也提高了,我退休前每月的工资涨到了5000多元。”邱素霞表示,自己很热爱这份工作,因工作与在铁路公安的老伴相识、相爱、结婚、生子。现在自己退休了,交通也更方便了,但是去汉中还是喜欢坐绿皮慢火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车积极打造“乡村集贸市场”,推行“慢火车、优生活,你的出行有我”服务理念,将历史典故、农副特产、山区景观介绍等“搬”进车厢。通过对这趟车进行硬、软件升级,并建立农家土特产的商贸渠道,让沿线村民不仅在出行体验方面更舒适美好,而且盘活了农户生产经济资源。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侯葛华)近年来,汉中市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通过基金引领、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
汉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