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太守文同
王景元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三月,56岁的文同从四川来到汉中,先后任兴元府(今汉中市)知府和洋州(今洋县)知州。在任5年,他为官清廉,兴利除弊,深受汉中人民的爱戴,遂有清贫太守之赞誉。
文同赴任汉中后,办的第一件事便是兴办地方教育。自唐末以来,汉中教育落后。多年来,汉中本地人几乎没有中举之人。后每岁科场,均是外籍学子顶替汉中名额赴试应考。文同上奏朝廷,在汉中设置负责教育的专职官员。举荐品行好、有学问的司理参军潘行改转使正,担任府学教授。他亲自制定了劝、奖、训、励的兴学制度,还利用公休和闲暇时,了解教学情况,阅改试卷、解答疑难,教诲学生奋发读书,报效国家。在文同的倡导下,汉中饶才寡文、“素无师范”、“少有文采”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改变。
文同廉洁奉公,居家不问贫财。于政事外,闲暇多潜心诗、文、书、画,操韵高洁,以学名世。在汉中,先后写有兴元诗93首和洋州诗162首传世。他的咏竹诗,最能表达他的志趣和情操。他尤擅画竹,“朝与竹为游,暮与竹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亦多矣”,终于总结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画理。他的高贵品德和艺术造诣,在当时就受到司马光、苏轼等人的敬重。在洋州,他曾作《守居园池三十首》和《员当谷偃竹图》寄苏轼,苏轼即寄诗唱和。一日,文同与夫人畅游员当谷竹林,于披锦亭野炊,竹笋便成了他的盘中美肴。进餐中,正好收到苏轼寄来的唱和诗。其中一首曰:“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文同自甘生活清苦,常以不掏钱的竹笋佐餐,竟为表弟苏轼戏谑,不禁失笑,喷饭满桌。“清贫太守”的美誉便由此流传开来。
熙宁十年冬,文同任满离汉赴京。临行,公资廉方、囊无私财,唯诗、文、书、画而已。抵京,神宗召见,文同有感在汉中执政的体会,遂向神宗谏言二事:为确保洋州安全,请置吏于五丈原或华阳镇,以御令杜绝境外诸偷之扰;为解决远民告状难的问题,请求皇上对办案拖延、贪赃枉法,或推诿不判的地方官予以重坐,使“吏知恤职,民无嗟蹙”。神宗欣然赞同。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文同离汉中两年后,在赴湖州上任途中病故。河阳太守范百禄为其撰写了墓志铭。铭有语曰:“其殁于宛丘也,梁洋之民悲思焉”,记述了当时的汉中人民对清贫太守文同的深切怀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阳)10月25日至26日,全省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作现场会在汉中市召开。省食安办副主任、省食药监局副局长任彦保...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