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陕青砖,史无前例

济南时报 2018-02-02 15:36 大字

老陕青·饼老陕红·饼大雁塔老陕红·汉瓦老陕青·秦砖

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中自古以来就是一方宝地,汉中山水灵秀,适宜茶树生长,所产的茶芽千年以前已是唐代皇室的贡品,这一历史在《唐书·地理志》中有所记载。

汉中市汉水之春茶业公司的总经理刘冬林先生稔熟茶业历史,对唐代蒸青茶、宋代龙凤团茶情有独钟,想做一个唐宋茶的追梦人,于是诞生了陕南人首创的“老陕青砖茶”。

追溯历史,梦回大唐。蒸青绿茶是唐代已有的茶品,公元八世纪的陆羽在《茶经·茶之造》中这样描述蒸青茶的制作方法:“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具体讲,就是先把茶之青叶蒸软,然后放在石臼里捣烂。捣烂后的茶叶呈菜泥状,茶工把茶泥团成团放进木模里,使劲拍打,等待成型后,从模子里取出,这就是团茶了。接着,还要经过晾晒、成穿、烘焙等工艺程序,把团饼茶中的水分完全蒸发掉,团饼茶就变成了一块块的干饼。讲究一点的团饼茶,还要经过再摊晾,用细绳子将茶饼串起来,用纸包装好,便于储存和运输。所以《茶经·茶之饮》说:“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用这样的方法制成的茶叶色绿、汤绿,十分悦目。

到了宋代,仍然盛行这种制茶方法,但却称为“团茶”。北宋宰相、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他所著《归田录》一书中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这是因为团茶与皇室联姻,声名大噪。宋徽宗赵佶十分喜爱,他说:“龙凤团饼,名冠天下。”(《大观茶论》)

当时任参知政事的丁谓和龙图阁大学士的蔡襄,他们两位制成的饼茶上装饰有十分讲究的龙凤纹饰,然后给这种贡茶起一个十分吉祥的名字,诸如“万寿龙芽”、“太平嘉瑞”、“瑞云翔龙”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典故“前丁后蔡”。

那么古人如何饮绿茶呢?唐人将焙干的蒸青茶研成末,成为抹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末茶”。这种茶汤色碧绿,是名副其实的绿茶,而当代的炒青绿茶的叶片和汤色都是淡黄绿色。

最著名的青茶莫过于盛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陕青茶”。那时,整个大西北地区的人们十分喜欢饮用陕青茶,陕青茶非常畅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全国各地的地方名茶犹如雨后春笋般涌向市场,陕青茶,这种传统产品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汉水之春茶业公司的刘冬林先生借用“陕青茶”的概念和人们怀旧的情愫,在“陕”前加一“老”字,在“茶”前加一“砖”字,陕南的绿茶凤凰涅盘般变为“老陕青砖茶”。

“老陕青砖茶”属于再加工紧压茶。这种茶在我国业已流行了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的传统生产工艺。例如,唐人将普通的茶研膏制成可以串起来的饼茶,并将其发展成表面光洁的腊面茶。到了宋代,宋人更会享受生活,制茶工艺更为讲究,大致是将鲜叶蒸青,然后经过榨茶、研茶、造茶和过黄等工艺,制成团状茶饼。饼子的大小有一斤八饼,有的一斤二十饼。这种饼茶十分考究,深得当时世俗喜爱。

历史越千年,汉水之春茶业公司的刘冬林先生决心重筑唐宋蒸青茶之梦,将陕南的青茶制作成令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新茶品。这种茶以汉中茶区所生产的烘青和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脱苦、脱涩处理后,综合使用青砖茶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这种茶有三大特色:一是继承了砖茶的传统形式和文化内涵;二是保存了绿茶所固有的医学功效和养生价值;三是具备了发酵紧压茶的耐存放、便运输的优越性。

古代蒸青饼茶创制于陕西,当今的老陕青砖茶也首创于陕西,这是历史的机缘和使命使然。这是一款贴近市场实际、贴近社会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的好饮品。在倡导共建丝绸之路的今天,老陕青砖茶将会乘着普洱、安化黑茶以及茯砖茶的强势宣传之风,从绿洲丝绸之路走向中亚各国,从草原丝绸之路走向北方各个少数民族。 (记者崔丹)

新闻推荐

《汉中巴山礼仪词》首发式暨赠书活动举行

本报讯(记者周芳芳)1月30日,由非遗研究专家周英、陕南民歌大王刘光朗等编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汉中巴山礼仪词》首发式暨赠书活动在市群艺馆举行。《汉中巴山礼仪词》是汉中市的第一批市级...

汉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