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高铁时代脉动力促工业经济发展 王伟
西成客专将于近期正式运营,这标志着连接川陕两省的造血大动脉形成,从根本上打破了汉中的交通瓶颈,开启了汉中发展的新时代。高铁时代到来,汉中能否搭上高铁经济快车,奔向跨越发展的新时代,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
一、深化对汉中工业经济的再认识 作为高铁通达地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高铁的引擎作用,分析生产、生活方式即将发生的深刻变革,提升高铁与区域发展的链接强度。汉中,秦岭南麓的千年古城,有幸成为西成客运专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完全有条件借助高铁实现工业经济新的作为。一是宏观政策机遇。国家低空领域开放将为汉中市通航产业大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国家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机制的逐步实施、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搬迁规划实施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诸多政策利好叠加机遇将对汉中工业结构调整,存量空间深挖,增量空间拓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交通枢纽区位优势逐步凸显。随着西成客专、宝汉高速、阳安铁路扩能改造等一批重大交通路网工程的相继实施,汉中立体交通路网将更加高效、便捷,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发潜力有望充分释放。三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实施机遇。“中国制造2025”系统提出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政策举措。这将为汉中市航空装备、机床工具、食品医药、节能环保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造难得机遇。四是绿色循环工业发展迎来机遇期。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清洁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推进清洁制造、绿色发展,抢占发展制高点。我国政府也在加大节能与新能源、再生资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低碳省区市、工业园区建设。汉中市绿色食药、节能与新能源、循环经济等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绿色潜力优势将加速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成为区域发展亮丽的品牌。
因此,我们要立足高铁时代大背景谋划区域定位,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另辟蹊径、错位发展,真正抓实、用好高铁带来的重大机遇,奋力成为西成高铁经济走廊的桥头堡。
二、聚力做好迎接高铁时代到来各项准备工作 高铁时代正在到来,我们如何超前做好前瞻性谋划,构建一个有效载体,尽快把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当前,我们的核心任务在于盘活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做精生态旅游,全面推动经济提速增效转型升级。
(一)正视高铁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高铁对沿线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显而易见,但这种影响有多大,或者说沿线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多少是高铁引起的,需要科学审视。首先,工业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高铁作为外部条件之一,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们不能片面放大高铁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其次,高铁对不同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有诱增,有带动,有削弱,也有逼退,只有明确了高铁在沿线不同类型产业发展中的影响,汉中才能充分发挥高铁效应。
(二)合理有序规划高铁相关产业。高铁开通后,汉中的交通劣势将逐渐消融,我们在满心期望资金、技术等要素乃至产业沿着铁轨转移的同时,更应注重思想观念的解放、政策环境的优化和制度措施的完善。西成高铁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西安1小时、成都2小时交通圈,并将陆续形成1—2小时经济圈、1—2小时生活圈。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以高铁造势,提升汉中整体形象和美誉度,以交通优势带动产业优势,把交通流转化为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产业流,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要以高度敏锐的机遇意识,高起点、高规格做好城区及高铁沿线县镇城市建设等规划的修编工作,尤其要以高铁沿线为中心,合理规划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在总结PPP模式继续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的基础上,下功夫提高园区承载能力、集约发展能力、对外开放拓展能力,以园区为主战场,加快产业承接转移,促进企业入园,重点承接先进机床工具、机电设备、汽车整车、航空大型零部件专业化研发与制造、中药新药、应用电子产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工业经济核心区。
(三)放大自身特色优势。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思想,大力实施“蓝海战略”,即创造没有竞争对手的新市场空间,增强各项经济要素的吸附能力。着眼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工业。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的思路,合理推进结构调整,全方位扩大招商引资,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树立自有名牌产品,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及配套、现代材料、绿色食药、电子商务、清洁能源类企业,基本形成航空装备制造、优势农产品资源加工、矿产开发加工及信息技术为主的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高铁沿线产业链中的短板产业,奠定自身在整个高铁产业链中的位置,大打高铁牌,瞄准大客商、大企业、大项目,围绕西安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等进行重点招商活动,促进相关产业落地、形成完整产业链的财政税收、人才引进、土地使用、银行信贷等一揽子政策,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汉中,弥补自身产业发展不足,壮大产业发展基础。
(四)完善发展自身配套。积极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配套设施,规范服务市场等软件环境,通过完善自身配套,加快与高铁效应的接轨,为培育发展高铁产业以及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工业企业融入“互联网+”,用网络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生产、销售模式。继续推进工业小巨人工程,加强对“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深化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以省市级服务平台为载体,整体推进县区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省市县联通的服务网络。充分发挥高铁带来的人才资源向低生活成本城市流动的“反虹吸效应”,加大人才吸纳力度。高铁开通后,汉中既可以打“西安、成都1—2小时经济圈”牌,积极在省内外引才,又可以打城市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牌”吸引周边“城际族”。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抓紧制定人才落地规划,广泛招贤纳士。同时,利用高铁1—2小时生活圈效应,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建设机制,积极引进“星期天工程师”、“周末专家”,变“刚性”引进为“柔性”服务。
三、奋力创新迎接高铁经济的保障环境 按照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高铁将达5万公里,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汉中在国家“黄金通道”的拉动下,必将融入北连西安、郑州,南接成都、重庆的一日经济圈。因此,我们一定要有宽广的视野和战略眼光,全力打造具有国内外一流竞争力的发展环境,乘着高铁发展工业。
(一)在思想上,营造大解放大更新的浓厚氛围。进入高铁时代,不仅可以改善汉中交通瓶颈,人们的理念、思想乃至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历史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排除在观念意识上制约要素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各种问题,如在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中,需要解放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指导方面的内涵问题,丰富和完善汉中“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发展战略;需要解放指导产业发展的方式问题,在确定绿色循环发展体系的同时,深入研究满足工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需要解放为企业提供精细化服务的思想问题,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解放思想需要大胆探索,通过实践加以尝试,比如创建汉中经济社会发展“智库”,制定奖励创业的优惠政策,普及现代创造性思维方法知识,提拔使用有创业精神和创造性能力的各级各类干部等等。
(二)在发展上,做好生态建设与绿色工业融合这个事业。在陕南循环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改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找出工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和谐之路。要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生态建设,致力打造以“绿色化”作为经济发展“主色调”的“绿色产业”,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融合发展。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坚持发展循环型企业和循环型工业集中区,实现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的循环链接,不断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工业废渣、废水、废气、余热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循环、持续发展。重点打造装备制造、绿色食药、钢铁、有色金属、硅石、养殖废弃物利用及新能源12条循环产业链,努力形成“新兴传统融合、产品技术叠加、内外兼容”的循环发展工业体系。
(三)在措施上,坚持扩大开放和合作共赢。我们必须打破盆地意识、小农意识,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升硬环境,优化软环境,打造“引资洼地”,留住随高铁奔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借船出海、借翅飞翔。要构建特色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采取政策性扶持、培训技术骨干和建立特色产品收储龙头企业等办法,促进工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从更高层级上打造特色产业升级版。加强区域协调合作,积极与西安、成都等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盟,引进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加盟,在西安、成都建立飞地科技研究处,借势拉长短板,让高铁成为高速腾飞的动力源。使汉中在高铁通达后,建成陕西工业经济示范区。 (本文获征文一等奖作者单位:市工信委)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懿)11月15日,由市茶业协会、市茶产业办公室起草的《汉中炒青茶》通过了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评审。《汉中炒青茶》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将有效推动汉中茶产业健康发展,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汉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中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