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秦巴之间的仙气与工匠精神 —听肖云儒老师趣解“汉中仙毫”

汉中日报 2017-09-25 12:41 大字

本报记者 陈敏

“汉中仙毫”随丝路品牌万里行车队行进20多天,穿越中国新疆,到哈萨克斯坦,横跨亚欧地理分界线,完成了整个行程中最艰苦的一段,于9月21日顺利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在莫斯科与“大部队”会合、接替队友和同事继续后半程宣传之旅后,有幸与年近八旬的文化学者肖云儒老师同行。聆听他对“汉中仙毫”的趣解,令人如沐春风,又犹如缕缕沁心茶香,温润悠长,拂去了漫漫长途的枯燥和疲惫。

去年的丝路行活动中,肖云儒老师就曾为汉中仙毫“代言”。说起他与汉中的不解之缘,可谓“源远流长”。上世纪70年代,他曾经在汉中生活工作过4年,这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深深留在了他的记忆里,至今讲起,依然细节清晰、历历在目。80年代他深入秦岭先后寻访朱鹮和大熊猫,把自然赋予汉中的瑰宝呈现给世界,把汉中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城市向世界推介,朱鹮和大熊猫从此成为汉中乃至中国最美丽动人的名片。2016年他又到汉中寻访深山“美人”——汉中玉。与汉中结下的深深“情缘”,使肖老师在汉中市获评2006年度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时,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汉中的“文化代言人”。

在氤氲的茶香中,肖云儒用“拆词法”解释了“汉中仙毫”的文化意义:汉,就是汉族、汉文化。汉文化是全球华人的精神符号,是汉文化把全球华人凝聚到一处的。这么伟大的汉文化现象,就来自我们的汉中。中,即中国,我们都是中国人。仙,是仙气和灵气,是汉中秦岭巴山独一无二的气场。毫,既是汉中茶的优美外形,又体现了雕琢美玉一般的如切如磋、反反复复制茶过程,是一种精雕细琢、纤毫毕现的工匠精神。

肖云儒老师虽是高龄却已第三次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他依然精神抖擞、步履坚定。静心细品他这番生动别致的解读,不正蕴含着对汉中文化、汉茶文化的一种更高期许吗?祝福家乡的汉中仙毫,沿着两千多年前丝路茶路的轨迹,走得更远更广。

9月22日发自莫斯科

新闻推荐

野生菌虽美味食用时需谨慎

9月18日,在汉台区建国路社区马路菜市场,一个卖菌类的小摊前挤满了挑选的市民。本报记者朱媛媛文/图时下正值雨季,空气湿度加大,各种野生菌生长较快,市场上也出现了品种繁多的菌类产品。野生菌虽美...

汉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