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彰显特色打造山水园林城市 ——汉中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纪事
本报通讯员 卢勇
2008年12月,汉中市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2009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2011年、2014年,两次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复检,2015年又成功创建为陕西省生态园林城市。近年来,汉中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共建,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创建思路,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绿化总量迅速扩张,绿化水平快速提升。截至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6.89%和32.11%,人均公园绿地达10.82平方米,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正崛起在汉江之畔。
坚持规划引领战略谋划发展定位
汉中市自1996年撤地设市至今20年间,城市建设紧随2008年西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步入了快车道,而“三高(西汉、宝巴、十天高速公路)、两铁(西成高铁、阳安铁路复线)、一场(柳林机场)”等一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建成,不仅彻底打破了汉中的交通瓶颈、凸显了交通枢纽优势,更给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广阔空间。为此,市委、市政府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环境等,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国内一流的编制单位,积极引进“一控规、两导则”编制理念和技术,多角度、全方位对城市空间布局、建筑色彩、体量高度、空间轮廓、风貌特色、汉江生态修复等进行规划。牢固树立“海绵城市”理念,增强地面自然吸纳雨水能力,加强排洪渠道疏浚,保证行洪畅通,减少城市内涝;围绕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园绿地,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公园绿化服务半径覆盖率;风貌特色规划着重从城市空间形态、建筑风格、路网结构、高层布点及夜间亮化等方面入手,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现出“汉中味”。
在2009年全面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的同时,启动了中心城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即城市“双百”规划)。规划指明了中心城市“西进、东扩、南移、北优”的发展方向,确定了“一江两区三组团、三轴十个功能区”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形成“三环、两横、两纵、十放射”的城市干道网络。在《总规》修编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汉中市绿地系统规划》《汉中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汉中市中心城区绿地水系专项规划》《汉中市环卫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汉中市汉江生态修复规划》及《汉中市城市水生态及绿道景观概念性规划》等一系列城市专项规划,绘就了中心城区“五带、四线、五区、四河、两环”的市域大生态绿化的宏伟蓝图,为引领城市发展提供了规划保证。
为打造鲜明的城市特色,汉中市邀请住建部总规划师唐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等7位国内顶尖规划专家来汉为城市建设把脉问诊,定位以“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汉中”为主题,打造全域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市,同步强化“五大城市形象设计”塑造汉中特色,即以秦岭巴山汉江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体现生态城市的山水之美;以两汉三国文化的挖掘弘扬,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魅力;以汉中民风民情、民居民俗的保护传承,体现地域特色城市的朴实灵秀;以新区的高品质开发,体现现代城市的时代气息;以组团式的空间体系,体现山水田园城市的发展格局,全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花园式、大景区式的生态宜居园林城市,为把汉中市建设成“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战略谋划了科学的发展定位。
彰显地域特色 打造园林绿化精品
以公园广场为点,塑造园林精品。建成城市综合公园4个、居住区公园11个、小区游园21个、专类公园4个。建成以中心广场等为代表的街头广场绿地、钟楼什字等一批街头绿地和街景绿地,形成了以绿为主、花草结合、多景点缀、移步换景的绿化效果。天汉文化公园、兴元新区水系景观工程、汉江滨水生态公园等园林景观重点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
以道路绿化为线,打造绿化走廊。对天汉大道等30多条主要道路进行了高标准、高规格绿化,对城市各出入口的交通环岛进行改造升级,打造绿化亮点。在新建道路绿化中,按照“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先后建成东一环栾树一条街、西一环国槐一条街等特色景观道路,形成“点成景、线成荫、片成林”的林荫系统和“四季有花、常年披绿、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道路景观。
以庭院绿化为面,营造绿色家园。采取“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阳台见绿、屋顶造绿”等措施推动社会绿化,创建191个园林式单位和131个园林式居住区,建成区单位附属绿地面积333.55万㎡,单位附属绿地覆盖面积369.45万㎡,居住区绿地面积256.75万㎡,居住区绿地覆盖面积312.42万㎡,园林式单位、居住区创建率分别达到62%和63%。
以汉江水域为带,打造“一江两岸”景观。充分挖掘汉江穿城而过的自然生态优势,倾力打造“一江两岸”景观。相继建成跨江大桥三座、桥闸一座,水力自动翻板闸一个,汉江湿地公园、天汉文化公园及尤曼吉儿童公园基本建成。建成百年一遇设防标准堤防10.09公里,形成人工水面3.03平方公里,形成滩地84.9万㎡,建成大型音乐喷泉一处,防震避险广场、体育健身广场、景观广场、文化长廊等50余处,初步形成了沿汉江两岸22公里的环形绿化生态休闲圈。龙岗文化遗址公园和冷水公园建设步伐加快,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场所,而且拉大了城市的绿化骨架,汉水穿城、绿树成荫、湿地环抱的古城滨江盛景已经形成。
以防护林带为环,构建绿色屏障。加大环城、道路沿线的绿化林带建设,建成城市防护林带194.9万㎡,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强化生态保护,加快天台山、哑姑山、大汉山、石门景区等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步伐,不断提升景区品位;充分利用汉中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不断扩大生产绿地规模,以武乡、宗营、铺镇等6大苗木基地为依托,中心城区建成大型苗圃基地19个,生产绿地总面积188万㎡,占建成区面积的4.14%,已经成为西北的绿化苗木集散地之一,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了苗木保障。在植物园建设方面,充分发掘秦岭植物基因库的优势,在原有陕南植物园的基础上,以苗木驯化、科学普及、培育城市园林苗木新品种为主要目的,占地600亩的汉山植物园已经顺利开工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先后投入50多亿元,完成天汉大桥、汉江桥闸、龙岗大桥等一批城建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滨江路等33条城市主干道,“外成环、内成网”的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主次干道路灯亮灯率达到98%以上,城市公交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先后建成江北、江南两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均被评为二级“无害化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800吨/天(其中江北为600吨/天,江南为200吨/天),连续三年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建有日处理10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座,连续三年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9%、91.17%、92.44%,市城市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项目已基本完成,污泥处置、中水回用、提标改造顺利推进;以PPP模式引进的中交集团投资63亿元的城市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全面推进,中国环境保护集团公司概算投资9亿元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经落户汉中,这对进一步提升汉中市的垃圾处理、污泥处理水平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气化汉中”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建成中压管网110公里,6万余户居民用户和85户商业用户实现通气。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汉中生态地位特殊、使命重大,是汉江发源地、秦岭南麓生态安全屏障、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重要水源地,承担着“一江清水送京津、送西安”的重大政治任务。保护好生态,既是汉中市服务全国全省大局的政治责任,也是推动汉中追赶超越、绿色循环、建设“三市”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汉中市启动了“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蓝天、青山、绿水、宁静“四大工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实施农作物秸秆禁烧,大力推进城区锅炉煤改气工程,集中整治中心城区锅炉烟尘污染、餐饮企业和摊点油烟污染、建筑施工和城区商业噪声污染,累计拆改燃煤锅炉970台、1670蒸吨,消除城市大气污染源点800余个,中心城区2015年、2016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为282天、270天;城市出入境地表水水质监测成为常态,24个汉江断面检测数据表明汉中市的地表水质均达到了二类以上标准,城市管网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饮用水106项全分析指标项目达标率100%,城市热岛效应0.83℃,城市主要街道和交通控制路段环境噪声基本达到标准要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60分贝。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改革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体制,组建执法分局和各街道执法中队,将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组织交警、城管、运政联合开展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拆除电动车非法安装伞具,规范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交通秩序大为改观。扎实开展占道经营、户外广告、门店牌匾、“六小行业”规范管理和建筑工地渣土清运等整治活动,开展各项市容专项整治活动700余次,建设规范便民市场19个。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8.4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15.1万套,竣工率81.95%。2015年、2016年保障性住房完成率分别为108.3%、106%,住房保障率为80%,连续三年受到陕西省政府表彰奖励。
注重统筹推进 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汉中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过程中,注重城乡一体化推进,以园林绿化建设带动环境和人居条件的改善,让城乡居民共享城乡绿化成果。
一方面,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在城市绿化中,加快公园绿地建设,实施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改造,建设体现汉中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建造永久性城市雕塑、景观花架,丰富城市绿化美化景观;在重点景观绿化带设置景观石、小雕塑、植物小品,形成城市园林景观,烘托城市文化氛围。在道路绿化中,重点建设国道108、316、210以及西汉高速、十天高速、宝巴高速、阳安铁路、西成高铁绿色长廊。在河流水系绿化中,抓好汉江及主要支流沿岸绿化;在汉江平川段120公里两岸各控制100米作为景观带和绿色产业发展区,努力打造四季常绿、层次丰富的汉江景观带和绿色产业带。在直观坡面绿化中,重点实施主要交通沿线、汉江河流两岸第一山脊线两侧300米之内的直观坡面绿化,建设生态防护景观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景观林,以及以近郊游玩采摘为主的生态休闲观光园林。在镇村绿化中,以小集镇、居民新村为重点,以道路、水系为主线,以林业生态工程、林业产业项目为支撑,持续推进“清洁工程”建设,努力构建“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镇村生态格局。
另一方面,加强水体、山体修复,全面构建生态屏障。强化矿山环境修复,要求新办和已有矿山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实行“边开发、边治理”;全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落实“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制度。针对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争取中省财政两权价款和资源补偿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1个,补助资金7230万元,市本级财政补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7个2490万元。积极修复水生态环境,以实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为依托,积极实施重点区域绿色屏障工程和汉江流域水质保护屏障任务,持续推进汉江综合整治和滨江湿地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51.4万亩,全民义务植树5904万株,森林抚育11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780平方公里,建设湿地保护区61255公顷,完成堤防主体治理118.35万亩,绿化水岸线368.7公里,每年可保土346万吨、涵养水3.5亿立方米。
做好结合文章丰富园林创建内涵
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将现代园林与古迹保护有机结合,先后启动西汉三遗址和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保护工程。对建成区37株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在“一江两岸”建成“百家姓”、“周公祭旦”等大型雕塑,在滨江大道河堤建成以汉中历史人物故事为主题的大型浮雕文化长廊,历史悠久的古城遗迹与苍萃挺拔的古树名木为城市绿化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魅力。
与城市文明建设相结合,增强市民爱绿护绿意识。近三年,持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累计植树330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1%,保存率、成活率均在85%以上,“军民共建园”、“三八园”、“青年园”、“结婚纪念园”等大片林地先后建成,有效增加了城市绿量。同时,积极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动员单位、市民开展绿地认养,市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不断增强。
与节约型社会建设相结合,建设节约型生态园林城市。坚持节地、节水、节能、节约资金,力求以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收益。节地方面,大力推广以民主街古城墙、汉一中操场等为代表的立体绿化,弥补城区绿量不足问题;节水方面,提高园林维护和道路清洗、洒水除尘中的中水利用,在公园广场、道路等城市建设中,推广使用透水砖、生态砖,建设下沉式树池,建立雨水收集系统;节能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广泛采用节能灯具和节能材料;节约资金方面,主要选用乡土树种,对占压道路的废弃树木统筹利用,移栽用于街头绿地和游园建设,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宜居城市全民共建,园林城市全民共享。随着汉中市近年来一大批城市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的相继建成投用,使汉中的天更蓝、水更绿、城更美,城市更添现代化都市气息。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逐步配套,广大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特别是融天然水景、自然生态、园林绿化、景观建筑为一体的“一江两岸”滨江公园,不仅是集中展示和体现城市“汉、水、绿”生态之美最浓重的一笔,更是广大市民最喜爱的休闲去处和外来游客慕名而往的地方。每到傍晚,汉江之畔溢彩流光、垂柳依依、凉风拂面,伴着轻音乐或散步、或健身,一天疲劳顿失,尤其是西北最大的音乐喷泉美轮美奂,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汉中市已相继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镇、陕西省生态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多项殊荣。喜看今日天汉大地,一张张新的城市名片无不书写着城市的新生活、新文化、新精神和新动力,“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越来越响亮,汉中正朝着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名市、陕西最美城市的高水平“三市”目标阔步前进。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孙立通讯员穆薇杨雨欣)进入9月以来,国网汉中供电公司为确保电网在秋季雨水季节安全度汛,从组织机构、措施安排、物资配备等各方面提前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多措并举密织秋季“防汛网”,保障...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