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儿女 大山的追梦人——访南郑区“土蜜哥”刘天普

汉中日报 2021-12-10 10:17 大字

在川陕公路南郑区与南江县的分界岭——“秦关”门楼处距陕西一方一公里的大山深处,一座突兀而高耸的圆柱状山崖上,数百个蜂箱悬挂,一面鲜艳的红旗在风中舞动。红旗下面有大大的文字:“土蜜哥”。

车过巴山,多少游客在此停车驻足,留影拍照;多少留心者惊叹和疑问:这是谁的养蜂基地?那悬崖上的蜂箱是怎么挂上去的?这是一位怎样的“土蜜哥”?

“土蜜哥”刘天普在悬崖上挂蜂箱割蜂蜜。 受访者供图

艰辛青年 北漂17年

“土蜜哥”刘天普,是南郑区红庙镇土生土长的山里人。生于1972年10月,身高1.72米,有点“虎背熊腰”,一张微胖的方圆脸上,充满憨气的眼睛总是充满笑意。早年家境贫寒,6姊妹中他是老幺。曾经品学兼优的他,在父母早早过世后,在几位哥哥姐姐的看护下长大,因贫困生活过早的进入社会,他打零工、搬砖头、贩茶叶、放牛羊,差不多所有的苦活累活都干过。

1993年前后,他与大河坎胡家营村的张梅在打工中认识并相恋,但却遭到女方父母的强烈反对,但这对情侣却坚定不移。1995年,刘天普怀着朦胧的人生梦想,带着爱人张梅一路“逃婚”进北京,成了一对“北漂”夫妇。

在北京,几乎所有能打工的活他都干过,所有年轻人吃的苦他都吃过。他们终于积攒起一笔钱,在汉中驻北京办事处主任何俊杰的帮助下,注册办起了“汉江渔府”餐饮店,苦心经营,日渐红火,终于在紧邻北京的燕郊购置了房屋,一对艰难中的夫妇,终于伸直腰板。

笔者问及刘天普在北京创业时记忆最深的是什么?他说:“在亚运村修建工地打工时,许多个晚上都睡在地下三层的斗室内,空气闷浊,不见天日。一天早上醒来,竟找不到要穿的拖鞋,原来已经被涌入的水流冲走了好远。”

2012年,山里娃刘天普舍不下梦里的乡野、同伴和乡邻,加之眼下孩子在北京上学困难,岳父母思念女儿等亲情牵绊,终于促使这对“北漂”夫妻变卖了房屋家产和经营的店铺,以一腔砥砺未来的创业梦想,告别了首都北京,回到了久别的山乡。当初奔赴朦胧希望,远走他乡创业的一代青年,闯开了一条回乡创业之路。

追梦山乡 执着的“山之精灵”

此时,40岁的刘天普早已有了新的梦想,他要在青山绿水的家乡施展自己的新作为。他说,在北京创业的17年间,每年都会带家乡的土特产赠送给那里的朋友,汉中的土蜂蜜深受朋友们的喜爱,他看好这个商机,并于2012年底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养殖土蜂。家乡山大沟深,大巴山给予了他广阔的施展天地。

回乡后,他拜师于养蜂专家张振中学习技术,在生活实践中创新,脸被蜂蛰肿了,不怕,他摸索到规律,野蜂都已经被他降服;衣服和手脚被岩石划破擦伤,不算啥,撕个创可贴贴上,继续攀爬在悬崖上挂蜂箱割蜂蜜,继续在山岩沟壑里放牛羊。他起早贪黑,“朝五晩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为了提高养蜂技术,他连续数年去湖北神农架、成都都江堰市学习悬崖养蜂。2016年他深挖养蜂文化,去甘肃天水西联蜂业学习,并拜西联蜂业董事长为师,学习其公司规范化管理和规模化运作。他还先后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百强理事长培训、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等。学习成为他每天的重要功课之一。

十年奋斗,一朝收获。如今他已经拥有了一座高纯度崖蜜生产车间,拥有了以“土蜜哥”为标志的养蜂养猪产业基地,拥有了136家养蜂养猪合作社,成立了“土蜜哥”公司,带动起一方乡村的脱贫致富支柱产业。算起来,他的公司一年可生产13吨土蜂蜜。他说:“回想过往的每一次困难和挑战,都选择了励志前行,虽然年过半百,但梦想还在继续。我没有贷款和外债,只盼着能扩大销售,拓展品牌,带动山里乡亲一块致富。”

如今“土蜜哥”把岳父母和内弟接到了山里,成为他生活和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土蜜哥”上了省市和央视新闻,成了扶贫和山区资源开发能手,成功地继承了古法养蜂。2020年他的蜂蜜参加长沙国际食品博览会荣获金奖,他的古法养蜂技艺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被选为汉中市南郑区政协委员。

回馈社会 让他有了更高人生追求

知名作家丁小村说:“对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境界。”这个态度,就是怎样用心去爱。

我问“土蜜哥”,你的喜好是什么?他思考了一下回答我:“我喜欢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这里的山和水,和我离不开的亲人和乡邻。要说起另一个喜好,就是每天发微信朋友圈,也就是我每天的日子而已。”这也让他成为拥有10多万粉丝的“网红”,每天他都会耐心细致地回答来自全国各地网友提出的养蜂问题。2021年7月他受央视《田间示范秀》栏目邀请,以乡土专家身份解决了南郑养蜂户蜜蜂飞逃、蜂群较弱的难题,央视跟踪拍摄并制作了长达50分钟的专题片并多次播出。

2021年,他为南郑区农发基金中蜂养殖项目支持的柳林村、中心村、徐家岭村举办了6次中蜂专题培训,并实地为蜂农解决技术难题。他不仅是汉中乡土养蜂专家,对本地蜂农技术帮扶数不胜数。他用心对待亲人,曾用1.9万元把病危的哥哥从北京拉回故土,以草药诊治。三年后,哥哥去世他又将其葬于故土。他不忘亲邻,帮扶了5户贫困户并带动一个村子脱贫致富——他在区政协会上,提交了《关于成立南郑蜂业协会的建议》的提案并被立案,南郑区蜂业协会顺利成立,他任协会副会长,有效整合全区土蜂养殖资源,有力推动了优势特色资源向优势特色产业转变。这是一个扎根于山区的乡土专家,一个乐于奉献的致富带头人,在甜蜜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他说,只有乡亲们都富裕了,家乡富了,才是对党和政府最好的回报。

(作者 南河)

新闻推荐

“感谢你们, 培养出这么好的年轻人!”

本报通讯员龙霄“感谢你们,培养出这么好的年轻人!”话音刚落,深深地一个鞠躬让这份感谢之意更显真挚厚重。12月2日上午,...

南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