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 达州人迁居汉中传陶艺 记者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家岭土陶传承人陈显文

达州晚报 2021-11-05 09:40 大字

汉中夜猫 摄

汉中夜猫 摄

“砧上流金熔岁月,水中淬火注精神。袒胸炉炙烟熏处,一位千锤百炼人。”匠人精神自古就被世人推崇和传颂。本着坚守、执着、奉献的精神,老祖宗的技艺才能流传至今。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在达州这片土地上,陈氏一族开启了陶艺匠人生涯。洪化年间(1679年-1681年10月),局势动荡,陈氏一族迁往如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牟家坝镇高家岭村,并开坊制陶。

如今,高家岭土陶制作与焙烧技艺传承人陈显文,将制作罐罐窑的精湛工艺习于一身,用一双巧手撑起这门手艺的门楣。今年57岁的他,拥有42年制陶经验,至今仍亲自制陶烧窑,几十年如一日守护“高家岭罐罐窑”。他是第二批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登上央视讲述制陶技艺。他坚守着老祖宗的手艺,让高家岭这片土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家岭土陶制作技艺的传承基地,让脚下的黄泥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祖上技艺 代代传承

陈氏陶艺走出深山

咸菜与黄酒是南郑人不可或缺的餐桌美味,无论是工厂加工的,还是私人制作的,都得放在一种本地黄土烧制、透气性能极佳的陶器中保存。要想买到这种陶器,必定要去南郑区的老牌陶瓷厂“高家岭罐罐窑”。上世纪60年代,陶瓷厂鼎盛时期,职工有上百人。之后,旧作坊经历了合并、改名、改制,只留下一座笔直矗立的巨大烟囱印证往日荣光,但“高家岭罐罐窑”这块招牌,却因当地群众的口传心记而沿用至今,几乎成为当地陶器的代名词。

年近六旬的陈显文看起来十分质朴,因常年制陶,他的手掌老茧深厚,皮肤黝黑。由于工艺难度较大,高家岭土陶制作与焙烧技艺已经成为亟待拯救的传统技艺。

“我们祖上就是做这一行的。”陈显文说,回老家上香时,在祖坟的碑文上看到陈氏一族祖籍为达州,逃难到了陕西定居。“听老一辈说,当时来到高家岭后,这里荒无人烟,于是族人开作坊建窑烧陶,不过规模都不大,那个时候交通不便,到市场售卖要走几个小时山路,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不少族人都放弃了。如今,陈氏只有我这一脉还在制陶了。”陈显文介绍,1956年,陶瓷厂迁至高家岭村,其爷爷、父亲作为工人入职,陈氏一族由此走出了深山。

制作陶器的过程,就是一块黄土蝶变的过程。晒干后的泥土静置两到三天,发水渗透后,便可用来练泥,被搅拌机练好的泥土分为团状叠压摆放在一起,这套工序被称为“码泥墙”。使用细线在码好的泥墙中反复拉锯后,泥土被切割得更为细腻,便可以用来制作陶器了。将泥土拉坯成型后晾干,再抛光、雕刻造型、上釉,阴干后装窑焙烧。历经7天7夜,窑内的温度从30摄氏度升至1000摄氏度,等到柴火烧净,陶器就可以出窑了。

陈显文的爱人古玉珍在高家岭村经营“高家岭罐罐窑”门店,时常有顾客到店里体验做陶器的过程,陈显文一家从不藏私。“修坯讲究精细度,除了要有娴熟的拉坯经验,更重要的是耐心细致,如果有一点儿分心或马虎,整个作品可能就报废了。”

坐在快速转动的电动拉坯机前,只见陈显文的手微微一动,一块黄泥很快变成了花瓶的形状。在他看来,制陶最难的地方在于能否坐得住、有耐心。“过去做土陶是为了谋生,要尽可能多做大酒坛,近几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开始做土陶旅游工艺品,追求的是‘小而精’。”

厂内改制 担起重任

陈氏陶艺继续流传

1979年,年仅15岁的陈显文初中肄业便进入高家岭陶瓷厂学习陶瓷制作技艺。他那时年纪太小,手上没力气,完成揉泥、团泥、挤压等十分困难,就先学小碗、小罐一次成型技术。陶瓷的生产技术不同于工厂流水线,大多无法批量、规模化生产,需要他人口口相授、亲手示范,流程复杂,细节很多,学习周期长,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两年过后,和陈显文一同进入陶瓷厂的数十个学徒,剩下的屈指可数。

陈显文介绍,制陶时不专心,父亲会严厉训斥甚至鞭打;烧陶时,爷爷则一直在边上守着他。为了学到精湛的制坯技术,他把自己的产品拿去和别的师傅的产品进行比量、斟酌、研究。由于对制陶的热爱,他从不觉得枯燥。在他看来,每一件产品都是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前后历时3年,陈显文掌握了所有的制陶技艺,并掌握了泡菜坛一次拉坯成型的绝技。据介绍,这种大泡菜坛高1米多,通常用来储存酒、醋等,可盛装600斤,体型巨大。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完了所有技艺,不等于就学好了。一直到1995年,我才掌握了80多种产品的全部生产技术。”陈显文是高家岭陶瓷厂进步最快的学徒之一,逐渐成为技术全面、技艺娴熟的生产骨干,先后担任车间主任、销售科长。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传统的工坊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迫于生存压力的陶瓷厂先后自发进行了各种技术革新,但由于投资失败开始负债,到2006年已无法再经营下去。

“2006年陶瓷厂被私人买下改做他用,我从老板手里承包了制陶的车间、设备等,继续制作陶瓷产品。”陈显文介绍,他采取自行生产、自行销售的办法让风烛残年的陶瓷厂重新焕发青春。陈显文发展代销、网销客户,带领工人跑市场,组织社会力量进行销售。积极听取用户意见,改进陶瓷制品的釉色和造型,探索适合市场的产品,由灰釉系列发展到彩釉系列,形成了一系列精品。现在高家岭陶瓷厂生产的花盆、陶罐、陶缸等日用陶瓷产品畅销周边多个县(区),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陈显文也多次参加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

“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陶艺传承发展的队伍。”陈显文说,如今23岁的儿子正跟着他学习制陶,只要有悟性、有定力、有恒心,无论年龄大小,他都愿意带,他只想把一身的技艺传下去。

在陈显文看来,制陶烧窑已深入他的骨髓。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手艺,他绝对不会让其就此失传。在研究好陶艺新品开发、装饰技艺和总结好窑炉烧成等基础上,他要将“高家岭罐罐窑”发扬光大,让陈氏制陶技艺代代相传。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乙斯

新闻推荐

陕西省发布地质灾害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10月19日开始,新一股冷空气袭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陆续走低。19日,这股冷空气率先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和东北...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