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生态经济中心 形成秦巴地区第一增长极

汉中日报 2021-08-29 21:25 大字

本报记者 何大龙

汉中市资源富集,有元胡、杜仲、天麻等药用植物1600多种;石墨、铁、锌、锰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玉石资源丰富;镇巴、南郑区块天然气储量巨大;拥有世界级天坑群;森林覆盖率达63.79%,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在II类标准,全市优良水体比例持续稳定在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稳定在80%以上;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汉中市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从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绿色制造业示范基地、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五个方面,在绿色发展上持续用力,协同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打造区域生态经济中心,形成秦巴地区第一增长极。

持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

汉中市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江、嘉陵江穿境而过,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大市,处处绿水青山、风光旖旎,其中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达90%以上。这既是大自然馈赐的宝贵财富,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由此,《规划》指出,要科学组织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打造生态环保最严执法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厚植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

为更深一步提升汉中市绿水青山“颜值”,让绿色生态本底更浓更绿,《规划》要求严格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巴山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定,完善保护规划体系,当好秦巴生态卫士。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林木蓄积量达到1.6亿立方米。按照“一库一策”治理模式,加快推进尾矿库治理,防止发生渗漏和扬散风险,鼓励尾矿渣综合利用。持续开展秦岭巴山区域“五乱”问题常态化整治和农家乐整治行动,加强规范化管理。推进“数字秦岭”建设,实现秦岭区域实时动态监控和信息共享。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扎实开展“5+1”治水行动,构建“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和智慧化治水”的工作格局。到202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0平方公里,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并持之以恒抓好17个国控断面、22个省控断面水质监测,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此外,将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突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切实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同时,还将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5%。

让高颜值变成高价值伴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深入实施,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随之加快。陕西省省委提出支持汉中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汉江生态经济带、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等重大战略,为汉中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带来了历史机遇。而《规划》则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引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径,为二者的转化架起了实现的桥梁——

以绿色生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为重点,推动绿色发展、率先突破,着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行绿色生产,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打造陕南绿色清洁能源基地。深耕节能减排,打造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到2025年,形成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以农产品、中药材、文化旅游等产业为主体,加快开展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供需对接,构建生态产品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努力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建设区域农产品生产交易中心,打造绿色食品供给基地。建设区域中药材生产交易中心,着力打造“汉方药都”。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盘活历史文化遗存,打造文化与旅游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开发模式。构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促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到2025年,形成年产值达到2000亿元的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

以装备制造、现代材料为主体,以国防军工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星火燎原式的科技型、轻资产型智造产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绿色制造业示范基地。推动装备制造向装备智造转变,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加快材料产业向新型材料转型,打造绿色新型材料示范基地。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到2025年,形成年产值1000亿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

生态产品示范工程

1、优质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20万亩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年产10万吨香菇、木耳规模化生产基地、3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100万头肉牛(羊)养殖产业带、1000万羽特色家禽养殖产业带、60万亩特色水果种植基地。

2、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天麻、元胡、附子、西洋参、银杏、杜仲、猪苓、山茱萸“汉八味”中药材区域优势基地,积极发展重楼、细辛、珠子参、麝香、苍术、石斛、太白贝母、红豆杉8个濒危稀缺品种基地,加快发展大黄、厚朴、枳壳、淫羊藿、黄精、白芨、五倍子、黄姜、半夏、丹参10个大宗中药材基地,扩大标准化中药材基地建设规模。力争到2025年,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

3、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程。实施洋县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略阳乌鸡食品开发、镇巴腊肉全产业链等项目;实施活力绅茶饮料生产线建设、城固酒业公司技改、城固县高端纯净水生产线建设、猕猴桃果汁生产、西乡县果汁果脯生产线建设等项目。

4、生物医药基地建设工程。实施汉江药业高端原料药新区建设、天然谷植提产业综合深加工及保健品制剂生产线、汉王现代中药生产基地迁建、肝舒康胶囊研发生产线建设等项目。

生态本底厚植工程

1、青山保卫工程。实施略阳县矿区生态恢复工程、镇巴县天然林储备林保护和修复工程、留坝县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项目。

2、碧水保卫工程。实施汉江综合整治二期、嘉陵江流域重要河段防洪工程、濂水河与冷水河修复工程、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

3、蓝天保卫工程。实施西乡县大气污染治理工程,陕钢、略钢公司大气污染治理项目。

4、净土保卫工程。实施汉中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山区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汉中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1、镇巴—西乡清洁能源产业带。加快推进镇巴县页岩气、天然气勘探开发,建设镇巴至西乡天然气长输管道,在西乡选址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园,促进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培育集勘探开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天然气产业集群,形成镇巴勘探开采、西乡综合开发的清洁能源产业带。

2、区域示范性静脉产业基地。依托中国节能环保投资集团,在汉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矿产综合开发,打造区域示范性静脉产业基地。

3、区域生物基产业基地。激活勉县凯迪生物质发电厂等企业功能,进一步引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加快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探索发展包装材料、可降解塑料、纺织材料、人体组织修复等新材料。

4、矿山文化旅游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变废为景”理念,统筹考虑矿山所处区域位置、地质环境,对矿山开展创造性修复治理,打造具有汉文化特色的艺术矿山、具有体验性的旅游矿山、具有参与性的赛事矿山。

用数字经济助力生态经济发展

在绿色发展上持续用力,将汉中市打造成区域生态经济中心,同样离不开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打造。对此,《规划》指出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打造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比如,在加快推进汉中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依托区域大数据中心、区域云计算中心,搭建产业数据资源中心和产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和绿色食品药品质量可追溯平台,带动智能制造、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协同发展,建设集成“政务大数据中心+产业数据资源池+服务应用云朵”的数字经济坚实底座。围绕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等重点领域,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功能区建设,支持汉王药业等龙头企业建立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新场景。积极建设数字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中医药、农产品等领域探索数字化生产、营销新模式,构建数字溯源平台、质量监测平台,打造集产、供、销 于一体的农产品聚合平台,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深度对接。

此外,《规划》还指出要重点依托区域大数据中心和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智慧水利、智慧环保等应用场景,加快智能传感器产品和技术在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电气安全预警等领域的全面应用,打造智慧感知之都。

未来,汉中市会充分发挥“两山两江”的生态优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开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为突破口,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新路径,全力做好“绿色之问”答卷。

新闻推荐

护一方百姓权益 谱一曲和谐之歌——记2020年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杨杰

本报记者安宁“司法所的同志们在我隔壁办公,他们下村工作,到访的群众有事直接找我。”4月16日,南郑区梁山镇党委书记姚...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