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修水利护根本李振峰
严如熤驻守汉中长达18年,对汉中水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汉中,今有“西北江南”之雅称,古享“天府之国”之美誉。秦岭西起甘肃天水,东到河南南阳,统领千山万岭1600公里。它横亘祖国大地分界南北,以其巍峨身姿为汉中挡住了北方来的大风沙尘。其南坡还是“绿色水库”,年降水1000毫米,孕育了汉江、嘉陵江两条大河。东西500多公里的巴山与秦岭相依相对,它的高大稍逊秦岭,但以“夜雨”闻名于世,年降水高达1400毫米,在全国的降雨量中名列前茅。两座大山给了汉中充足的“生命之源”,大小河流遍布,有名字的就有500多条。汉中人均水资源3700立方米,远高于全国人均量(2030立方米)。汉中的丰沛水量也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水质优良的汉江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
2017年10月10日,汉中的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列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汉中三处杰出的古代水利工程的充分认可。
严如熤在汉中任职期间,对三堰为主的水利工程进行了系统的维修扩建。他深知战乱连年、兵灾遍地,人命危浅、民生凋敝。他常常周视村寨了解情况,察访疾苦,他以专家的眼光和思路实地观察、筹划水利堰渠方案并组织实施。文化大家季羡林讲:“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一是书籍。”二百年过去了,汉中三堰工程还可看到当年的石条坝渠,史书也有明确记载。《清史稿》记载:“兵燹后,民困兵骄,散勇逸匪,心犹未革。如熤联营伍,立保甲,治堡寨,问民疾苦。兴劝农事,行区田法,使务本计。修复褒城山河堰及城固五门、杨填二堰,各灌溉数万亩,他小堰百馀,皆履勘浚治,水利普兴。”后来,严如熤升任陕安道(管汉中、安康二府,驻汉中),他又“檄勘全秦水利,於沣、泾、浐、渭诸川,郑白、龙首诸渠,规画俱备”。严如熤对水利的认识,从《汉中府志》中也可看出,第二十卷专为水利,严亲撰按语:“《旧志》未专载水利,查汉中各渠,始于萧、曹,历代疏导,实为汉南大政,故特分一门。”漫长的农耕社会,农业为民生之本,水利为农业之命,对于主事稻菽的汉中,严知府谓之大政,真乃英明之见。《汉中地区水利志》(1993年版)收入了严如熤关于水利的诗文,严在《汉中水利说》文中说:“西北渠利,其为水田种稻,惟宁夏、汉中……汉中之渠,创之萧、曹两相国……法极精详。汉川周遭三百余里,渠田仅居其半。大渠三道,中渠十数道,小渠百余道。”还具体讲了六点筑堰修渠要领:一在择水,一在择土,一在修渠身,一在分筒口,一在修龙门,一在作拦河龙门。文字朴实,要求明确,措施具体,易于操作。据《汉中府志·水利》记载,严如熤在汉期间共整修渠堰138条、古池12处、灌田20多万亩。除记明了山河、五门、杨填三堰的具体情况,还记载了渠堰176条(处),如南郑(含今汉台区)班公堰、红花堰、王道池,城固百丈堰、东流堰、西流堰,洋县溢水堰、二郎堰、傥滨堰、贯溪堰,西乡金洋堰、罗家坝堰、白沔峡堰,宁强七里堰,沔县山河西堰、天分东堰、白马堰、天生堰,镇巴楮河堰、九陈堰、渔渡堰,等等,留存了大量的宝贵的水利资料。《汉中府志·水利》中还有严如熤审定的南褒、南郑、城洋、城固、洋县、西乡、沔县等县堰渠图9幅22页。所载的渠堰古池,严公都亲临勘查,制定方案,安排整修。他在兴修水利的工程中多次捐款襄助,还呈报《请专委府经历专管公堰详文》,经陕西董巡抚批准,专委经历管理汉中水利设施,并对职责、堰务、轮水等制度做了具体规定,对维护用水秩序、及时整修渠堰,尤其是跨县水源的日常管理,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诸堰滋润了几十万亩良田,“生民广被”,“利济无穷”。
严如熤注重水土保持。他在汉中周视有感作诗:“况复近岁来,低山尽村庄,沟岔无余土,但剩老青冈。”他视察西乡,看到四方山砍树和开荒导致磨沟河发洪水的情况,立即要求修渠与植树并重,劝导山民栽树、安排官府发布命令封禁山林。细阅史料还可看出严如熤尊重他人、推功让名的胸襟。南郑知府班逢杨踏勘设计并开建了今南郑胡家营引冷水河水到山口子镇娘娘山的水利工程,1802年动工不久,班升任定远厅(今镇巴县)同知即停工。严如熤视察后认可此工程,在实地勘察基础上,安排南郑知县杨大坦继续开修并增建中、下渠道,扩大灌区范围。四年后竣工灌田近万亩,严感念班逢杨开创之功,将此工程命名为班公堰。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席汉初)南郑区福成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多措并举,巩固提升脱贫...
南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