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田里话振兴

农业科技报 2020-09-09 21:58 大字

?采访组一行在张坪村稻田小龙虾种养示范基地走访

全媒体记者 李梁愿 刘欣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8月25日下午,农业科技报社汉中采访组一行来到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协税镇张坪村稻田小龙虾种养示范基地,探寻南郑区的产业振兴之路。

据了解,2019年1月,张坪村通过土地流转,建成稻田小龙虾种养示范基地200亩,每亩生产小龙虾150公斤,每公斤售价50元,每亩纯收入3000元;优质稻谷每亩产收300公斤,每公斤按6元售价计算,每亩纯收入1000元。二者加在一起,稻渔综合种养项目每亩纯收入4000元。今年,尝到甜头的该村村民,续建稻渔综合养殖基地300亩,投入资金120万元,目前全村共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00亩。

像张坪村这样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村子,在南郑区还有很多。这是该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积极探索稻渔综合种养,确保稻谷和水产品同步增收,实现绿色种养循环发展的结果。

目前,全区累计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程项目45个,投入资金2500万元,涵盖基地建设、田间工程制作、产品销售、仓储物流、品牌建设和市场销售全链条,为镇村和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帮扶。重点打造梁山、濂水、法镇3个具有区域养殖特色的渔业小镇建设,辐射带动全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培育稻渔综合种养家庭农场14个、专业合作社23个、渔业企业8个、专业大户10户,累计发展“稻虾套养”“稻鳅套养”“稻蛙套养”等面积1万余亩。涌现出梁山镇花英家庭农场、濂水镇仁豪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新集镇康源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红庙镇蟾蜍种苗孵化扶贫工厂等一批带动力强、帮扶成效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推进基础创新,南郑区农业相关部门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陕西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汉中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成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服务专家组1个、科技小分队8个,挖掘和培养农村“乡土人才”25人,对8个镇41个村45个经营主体进行巡回指导。以该区高级工程师李万春为首席专家的技术团队开展稻鳅、稻虾、稻蟹、稻鳖等套养模式的创新示范,为种养结构调整、品种繁育、工程制作和田间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全区通过绿色认证水产品品牌2个,建设生态大米基地50余个,面积1.07万亩。打造怀德“汉江”甲鱼、濂水“汉红”小龙虾、花英“稻鳅米”等稻渔品牌,培育开发了大闸蟹、澳洲龙虾、蟾蜍等新型特色稻渔养殖品种。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完善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该区每年下放扶持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按照享受一次奖补带动贫困村三年收益分配原则,明确保底分红,确保群众持续受益。持续开展经营主体“推模式、学范例”活动,通过代养代种、代销产品、订单生产、园区务工、免费提供种苗技术等方式促进特色渔业发展与贫困村、贫困户无缝对接,把贫困户嵌入田间工程制作、稻渔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各环节实现增收,全区40余个贫困村通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动贫困群众5000余户,户均年收益1100元。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拓展农村电商网络,推广“美菜网”配送模式,黄花粘、美香粘、甲鱼、泥鳅、小龙虾等绿色高品质农产品,通过订单远销西安、成都、重庆、大连等地,完成生态稻渔产品线上交易订单1400多份、1800余万元。

新闻推荐

佳节将至话七夕

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既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古代妇女祈求智巧的日子,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南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