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走濂水

汉中日报 2020-08-05 08:43 大字

任亚敏受朋友圈“颜氏民居”图片的影响,探访这座堙没于村落间的古宅是我由来已久的心愿。一日,下班后依靠导航驱车30公里,终于在濂水镇联合村目睹了它的容颜。

这座隐藏在乡间的特色民居,第一眼就给人以风格稳重严谨,建筑形式简洁精美的印象。高大的门楣造型精巧,雕梁画栋,代表着砖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墙壁上的照影讲述着一些人物和故事,可惜的是照影上的瓦当已经遗失了一大片。过了两道门,进入四方形的天井院子,青苔遍布,四只黑白相间的鸭子安静地卧着,犹如雕塑。各具形状的石槽石缸仍完好无损,院内一树洁白的栀子花正安静地盛开着。

堂屋正门顶部“忠厚传家”四个大字浑然一体,红底金字依稀可辨,很有儒家富户的盛大气象。房檐下堆满了拆房留下的旧木头,灰尘遍布,散发着陈旧的木香。屋内已经空空如洗,仅放着两口黑色的寿棺,八仙桌也不知去向,拼凑放着一张简易的课桌,案头胡乱写着一些驱邪的条幅。破败空洞的房屋居室因缺乏维护保护,几乎难以寻找一丝丝昔日的庄重和富丽。

左右几间厢房均已破烂不堪。左厢房已经做了饲养室,散发着陈年饲料和动物粪便的气味,右厢房胡乱堆放着一些杂物。令人眼亮的是雕花的木窗虽已破烂不堪,但是工艺却依然精美,十余个窗子没有相同的花格,很令人惊叹。左厢房侧门竖有“由義”石刻,右厢房侧门竖有“居仁”石刻,均厚重大气,展示着主人曾经忠厚传家的精神气质,时光虽已经过百年,但因这两块可以永久流传的石刻,主人深厚的文化修养似乎还在这个院子里飘荡着,无处不在地渗透着一些什么。

离开民居,乡间小道上碰见一位貌似退休干部的老者,问及颜氏家事,说估计是山东颜姓人家来南郑做官,感念此地山水灵秀故建此屋。此民居规模最大的时候住过颜家22户人,光防护院墙就有一米二厚,足见当时富庶一方。老者说颜家的后代均已搬出另住,分布于村庄,故此村姓颜人家居多。环顾古屋四周的高楼,和这座古色古香的老宅相比,多了一份现代,而老宅的破败少了当年的大气从容,含羞带怯地静默着,新旧建筑就这样不离不弃、不疏不近地包容共存着。

发动车子的时候,碰巧路边的主人割草归来,热情地招呼去家里喝水,我想了解更多的颜氏民居故事,便欣然答应。该户也是颜氏后人,父辈曾在老屋居住过,四辈之前是颜家宗亲。男主人是一位木匠,以做寿材为生,朴实厚道。得知村里颜氏后人中木匠居多,由此想到雕刻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山东,颜氏家族来自山东就更可信了。告别之际,热情的女主人送给我们一捆绿莹莹的白菜,这捆白菜的爱意一路陪伴我们安全到家。

关于濂水,史书上有很多记载,说此地有廉泉溢出,故汇成濂水。有个故事说南北朝时,梁州的州将刘亮派遣梓潼人范柏年进京见皇上咨事,宋明帝与他闲谈饮水,柏年回答说:“梁州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宋明帝再问柏年居于何处?柏年说:“臣所居廉让之间。”宋明帝对柏年的答复非常满意,后来范柏年被任命为凉州刺史。

“廉泉让水”作为风尚朴实的褒词,既表明该地民风淳朴、人性谦逊,也赞美人才荟萃、节俭礼仪成风。作为南郑的文化名片,希望更多的人来这里看看,在古居意境中品味岁月的韵味悠长,在思古幽情中再寻文明的蛛丝马迹。

新闻推荐

年产8600吨节能型聚羧酸减水剂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二次公示

汉中弘腾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委托汉中市环境工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承担的《年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已编制完成。...

南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