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谆谆嘱托·践行群众路线 “佛头山”的“致富经”

陕西农村报 2020-06-01 05:47 大字

本报记者 姚远 胡汉杰

5月20日,天高云淡,风清气爽。

一大早,记者从汉中出发,沿红军路向米仓山挺进,驱车130多公里,正午时分,赶到了南郑区福成镇。

福成镇有2003户6265人,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林多地少,沟壑纵横,“开门见山,走路爬山”,自然条件恶劣。全区5个深度贫困村,福成镇就占了3个。

“要看产业的话,佛头山做得最好,主要是烤烟和中药材,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多元,今年有望上万元……”镇政府干部说。

“人均收入能上万元?”记者带着疑惑,从镇政府出发,汽车在崇山峻岭中艰难行驶,经过20多公里的颠簸,记者赶到了佛头山村。

佛头山村,因村后方有一座山酷似“佛头”而得名。该村辖7个村民小组,177户5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18人。贫困发生率40%。

说起种烤烟,当初村民都很犹豫。“种成功了,大家都跟着我学,不成功,损失我个人承担”。10年前,村党支部书记杨中策试种烤烟10亩,当年就收益3万元。到去年发展烤烟22亩,收入9万元,今年又种了28亩。这些年通过种烤烟,杨中策,修了楼房、买了小汽车,还供养了一个大学生。

副支书蒙永国,也从2015年开始,每年种植烤烟22亩到30亩,收入12万元至15万元。

看到两个“领头雁”干得红红火火,村民由原来的观望,变成主动参与。新场组贫困户朱兆该,2016年种烤烟20亩,收入8万元,2017年脱贫。目前,该村发展烤烟510亩,产值180万元。

2019年,国家投入4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建起了两个连片大黄基地400亩,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给村民分红。

佛头山,海拔高,植被丰茂,半阴半阳,适宜大黄生长。“大黄两年一小采,三年一大采,根据市场行情,可以随时采挖,行情好的话,亩均收入上万元,保守估算每亩也有6000元收入”,蒙永国说,400亩大黄,村集体能收入200万元以上,村民也能领到大红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前些年退耕还林,村民在房前屋后、荒山荒坡上,栽植的厚朴和杜仲现在也已成林,厚朴达到30多万株。与此同时,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利用山大沟深,蜜源丰富的优势,发展蜂蜜1000多箱,产蜜1万多斤,户均增收1000多元。

“只要人勤快,弯腰就能‘捡钱’”蒙永国笑着说,“漫山遍野的板栗成熟了,地上铺起一层,没人捡。”大家都忙着种烤烟、挖大黄,挣大钱呢。“我们这里还有野生猕猴桃、野生天麻、核桃,不管干啥都能挣到钱。”

2019年底,佛头山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750元,除了3户3人是政策兜底户以外,69户215人全部高质量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3%。

“今年下半年,烟叶和中药材都能见到效益,加上其他收入,人均上万元应该没问题。”面对未来蒙永国信心十足。

新闻推荐

帮扶群众走上致富路 记南郑区人大代表李全智

本报通讯员毛阳沿着南郑区牟家坝镇祖师殿村盘旋的山路而上,映入眼帘的沟沟岔岔里漫山遍野的茶树满目青翠,山间溪流鸭鹅成群...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