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的文学因缘

甘南日报 2020-04-08 09:02 大字

□李怀宇

仰不愧天》是一部文武父子的传奇。1950年12月,台南郑成功祠原址重修天坛,白崇禧在匾额题下“仰不愧天”。白崇禧之子白先勇说:“这四个字用在父亲身上,也十分允当。”白先勇自从1994年退休,便着手搜集资料,访问有关人士,预备替父亲写传,呈现父亲真实的一生。在《仰不愧天》一书,白先勇追寻父亲足迹,自述文学因缘。

白先勇重寻白崇禧的历史世界:“父亲生长在一个革命思潮高涨的狂飙时代,大清帝国全面崩溃的前夕。”北伐时期,白崇禧立下大功,重要战役,几乎无役不与,充分展示他战略指挥的军事才能,尤其是1927年“龙潭战役”,关系北伐成败。时因“宁汉分裂”,蒋中正下野,国民革命军内部动荡不稳,孙传芳大军反扑,威胁南京,形势险峻。白崇禧临危受命,指挥蒋中正嫡系第一军,与孙传芳部决战于南京城郊龙潭,经过六昼夜激战,不眠不休,终于将孙军彻底击溃。行政院长谭延闿在南京设宴招待龙潭战役有功将领,特书一联赠予白崇禧:“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

在台北白先勇家中,我曾见过一幅徐悲鸿向白崇禧致敬的对联:“雷霆走精锐;行止关兴衰。”徐悲鸿在底下题词:“健生上将于二十六年八月飞宁,遂定攻倭之局,举国振奋,争先效死,国之懦夫,倭之顽夫,突然失色,国魂既张,复兴有望,喜跃忭舞,聊抒豪情,抑天下之公言也。”白先勇说:“徐悲鸿这种兴奋的感觉,也是全中国人民兴奋的感觉。我们不要忘了,这场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是全民的抗战。不光是国民党,那时所有民众,各党派,包括共产党在内,都参加了抗日。”

白先勇1952年从香港到台湾,离开二二八事件不过五年,当时白先勇十五岁,在“建国中学”读书。可是白先勇在念中学以至上大学的年份里,常常遇到老一辈的台湾本省人士对他说:“当时要不是你父亲到台湾来,台湾人更不得了啦!”他们指的是1947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后,白崇禧以国防部长的身份到台湾宣慰,处理二二八善后问题。白崇禧在关键的十六天中,从3月17日到4月2日,救了不少台籍人士的性命。1947年在台湾发生的二二八事件,不仅是台湾史上,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大悲剧。白崇禧处理二二八事件的基本态度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对二二八受难者,无论本省还是外省人士,都心存哀矜,希望息事宁人。吴浊流在《无花果》中记载:白崇禧将军在广播中发表处理方针,于是秩序因此而立刻恢复了。

多年后,白先勇阅读蒋中正在台湾时期的日记,发现蒋对白崇禧猜疑甚深,处处防范。当局对付白崇禧的策略,是将白崇禧的历史,如北伐、抗日的军功,当然也包括二二八事件时来台宣慰的成绩,消灭抹杀,企图将白崇禧在民间的声望,在民国史上的地位,撼摇更改。“要给父亲的宣慰工作一个公平全面的评价,则需有古史官齐太史、晋董狐的勇气与良知了。”白先勇感慨:“二二八事件在台湾史上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多少人因此丧失生命,多少心灵受到创伤,多少家庭遭遇不幸。而其政治效应,无限扩大,迄今未戢。对待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当务之急,是把当年的历史真相,原原本本,彻底还原。只有还原全部真相,人民才可能有全面的了解、理解,才可能最后达到谅解。如果这个岛上两千三百万人,还因为七十余年前不幸发生的一场历史悲剧,彼此继续猜疑仇视,那么台湾的命运前途,将是坎坷的。宽容谅解,是唯一的选择。”

白崇禧于1966年12月2日因心脏冠状动脉梗死逝世,享年七十三岁。“关于父亲死因,两岸谣传纷纷,有的至为荒谬。起因为一位在台退休的情治人员谷正文的一篇文章。谷自称属于监控小组成员,文中捏造故事,谓受蒋中正命令用药酒毒害父亲。此纯属无稽之谈。父亲逝世当日,七弟先敬看到父亲遗容,平静安详,大概病发突然,没有受到太大痛苦。父亲丧礼举行‘国葬’仪式,蒋中正第一个前往祭悼。”白先勇写道:“蒋面露戚容,神情悲肃,当天在所有前来公祭父亲的人当中,恐怕没有人比他对父亲之死有更深刻、更复杂的感触了。蒋、白之间长达四十年的恩怨分合,其纠结曲折、微妙多变,绝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

2000年1月,白先勇重返故乡桂林寻根。他颇有感触:“从前中国人重视族谱,讲究慎终追远,最怕别人批评数典忘祖,所以祖宗十八代盘根错节的传承关系记得清清楚楚,尤其喜欢记载列祖的功名。但现在看来,中国人重视家族世代相传,还真有点道理。近年来遗传基因的研究在生物学界刮起狂飙,最近连‘人类基因图谱’都解构出来,据说这部‘生命之书’日后将解答许多人类来源的秘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好的坏的,不知负载了多少我们祖先代代相传下来的基因。”白先勇相信遗传与环境分庭抗礼,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的两大因素。他的乡音也没有改,还能说得一口桂林话。“在外面说普通话、说英文,见了上海人说上海话,见了广东人说广东话,因从小逃难,到处跑,学得南腔北调。在美国住了三十多年,又得常常说外国话。但奇怪的是,我写文章,心中默诵,用的竟都是乡音,看书也如此。语言的力量不可思议,而且先入为主,最先学会的语言,一旦占据了脑中的记忆之库,后学的其他语言真还不容易完全替代呢。”

读白先勇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红楼梦》的影子。白先勇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19世纪以前,放眼世界各国,似乎还没有一部小说能超过这本旷世经典。即使在21世纪,要我选择五本世界最杰出的小说,我一定会选《红楼梦》,可能还列在很前面。如果说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射,那么《红楼梦》在我们民族心灵的构成中,应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红楼梦》的研究中,争议未曾断过,主要是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白先勇自有看法:“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世界经典小说,还没有一本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作者合写而成的例子。《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决不敢苟同。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

白先勇一生与昆曲结上不解之缘。小时候在上海,他偶然有机会看到梅兰芳与俞振飞珠联璧合演出《牡丹亭》中一折《游园惊梦》,从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几句戏词,衬着笙箫管笛,便沁入了他的灵魂深处。白先勇不忍眼睁睁看着昆曲渐渐消沉下去,振臂一呼,组成一支创作队伍,从2003年4月起,经过整整一年的筹备训练,终于制作出一出上中下三本九小时的昆曲经典——青春版《牡丹亭》。其原则是: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古典为体,现代为用,是在古典传统的根基上,将现代元素谨慎加入,使其变成一出既古典又现代的艺术精品。白先勇的愿望是:“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大学生,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机会接触观赏到昆曲,因而发觉我们传统文化之美。”

夏济安和夏志清兄弟是白先勇的文学启蒙老师,对白先勇教益良多,而白先勇提携后辈也不遗余力。他以“谪仙记”为题写给林青霞:“我自己是红迷,林青霞反串贾宝玉,令人好奇。说也奇怪,这些年来,前前后后,从电影、电视、各类戏剧中,真还看过不少男男女女的贾宝玉,怎么比来比去,还是林青霞的贾宝玉最接近《红楼梦》里的神瑛侍者怡红公子。林青霞在她一篇文章《我也梦红楼》中提到她与《红楼梦》的缘分,觉得自己前世就是青埂峰下那块大顽石。《红楼梦》写的是顽石历劫,神瑛侍者下凡投胎,是位谪仙,所以宝玉身上自有一股灵气,不同凡人。林青霞反串贾宝玉,也有一股谪仙的灵气,所以她不必演,本身就是个宝玉。这是别人拼命模仿,而达不到的。”近年林青霞生活的重心之一是写作,她很认真,有几次跟白先勇讨论,问他写作的诀窍,他说:“写你的心里话。”

新闻推荐

南郑法院送良种扶持贫困户有序恢复春耕生产

本报讯(通讯员马宁周静)“春耕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正值春耕关键时节,受疫情影响,南郑区法院帮扶的该县湘水镇湘水村大部...

南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