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肥虾美稻花香 陕西省布局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破解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瓶颈
?汉中稻田里生产出的小龙虾。
?城固县龙头镇龙头社区藕渔综合养殖田。
本报记者 陈新涛 文/图
9月8日,白露节气。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荣国村花英家庭农场里,场主李小华像往常一样刚刚巡视完毕,就迎来了上门采购泥鳅苗的客商。等到300万尾泥鳅苗全部清点装车运走,已是中午时分。按照每尾8分的价格,这批泥鳅苗让李小华进账24万元,而稻田新米尚未上市,他的稻米已被提前订购1万余公斤,每公斤售价20元。李小华喜滋滋地说:“鳅壮鳖肥米飘香,又是一个丰收年!”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日益焕发生机,成为备受社会各界认可的新业态。
1 农业文化遗产的一次新生
“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唐诗中,很早就有描写稻田养鱼这一生态农业模式的诗句。考古发现,早在汉代,陕西、四川等地就普遍流行稻田养鱼。
“原始的稻田养鱼是一种粗放的养殖方式,利用稻鱼共生的理念将鱼放入稻田中。这个过程中,农户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省水产研究与工作总站主任王丰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等多方面功能。
“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更加充分地被利用,并通过水生物的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增肥的目的,从而获得‘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链。”谈起推广布局这一种养模式的意义,王丰娓娓道来。
2 引领脱贫攻坚的一剂良方
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小龙虾和泥鳅则在稻田沟渠里自由生长。这样一幅稻渔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汉中市勉县褒城镇邹寨村返乡青年张恒和邹东君的杰作。
邹寨村曾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2016年,张恒在自家6亩稻田中搞稻鳅综合种养模式探索试验,当年获利1.6万元。初尝成功喜悦,增强了他继续发展壮大产业的决心。2017年,张恒注册成立汇诚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面积达153亩。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本村贫困户邹东君也组建了东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综合种养。
张恒介绍,稻鳅综合种养中,水稻平均亩产能达475公斤,泥鳅平均亩产750公斤,亩均纯利润可达3100元,是常规稻田亩均利润的6倍。“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不但实现了自我发展壮大的目标,也为全村的扶贫攻坚尽了微薄之力。”张恒欣慰地说,两个合作社的成立让邹寨村焕发生机,村民们积极投入新产业,昔日沉闷落后的局面被打破。
省农业农村厅最新数据表明,目前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势头良好,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2.94余万亩,精准带动0.71万贫困群众脱贫,户均增收0.6万元,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提升特色产业的一场突破
业内人士指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既破解了国家“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又解决了渔业“要空间”的问题,成为提升特色产业的新途径。
作为陕西省第一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创建者,榆林市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云雷独具慧眼,成为陕北无定河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2年,白云雷看到横山渔业部门在无定河试验养殖河蟹成功,便萌生了大规模稻田养蟹的想法。第二年,他从辽宁盘锦市引进河蟹种苗,稻田养蟹350亩取得成功。如今,白云雷的公司稻田养蟹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稻谷70余万公斤,年产螃蟹1.5万余公斤,实现固定资产2400万元。
“为了养好蟹,我们的稻田不施肥、不打药,实行人工除草,目前还注册了‘香草湾’大米商标。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全国稻田综合种养大会上,我们的大米获得优质大米最佳品质与口感奖银奖。现在,我们的螃蟹稳稳占据榆林及周边市场,根本不愁卖。”谈起市场销路,白云雷信心满满。
“全区原有稻田种植面积8万余亩,到2012年已不足2万亩,撂荒现象十分严重。”在榆林市横山区水产工作站郭宏强的印象中,稻田重新焕发生机始于2013年。随着渔业部门稻蟹试验的成功,大片荒芜的稻田重新被开发利用,目前已恢复到4万余亩,发展稻蟹综合种养1.2万亩,养殖企业也增加到15家。
新闻推荐
李振峰正当卢慧杰古建事业风生水起之时,2005年他却如坠深渊,同甘共苦30年的妻子和恩如山海的母亲半年内相继去世,他终日痛苦...
南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