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双肩扛起整个家 记南郑区法镇李子垭村好儿媳李忠琴
本报通讯员 陈菲 她是公婆眼中的“亲女儿”、她是儿女心中的避风港、她是乡邻交口称赞的好儿媳……然而,她只是一个48岁的普通女人。十二年来,她用柔弱的肩膀独自擎起了一个家的天与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的“孝”与“爱”,她就是南郑区法镇李子垭村好儿媳李忠琴。
李忠琴的家,自25年前嫁过来后就是一栋两层的砖混结构小楼房,当时家境还算殷实,婚后的日子平淡而幸福,两位老人和善可亲、夫妻勤劳恩爱、一双儿女活泼可爱。
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生活各有不幸。2007年,李忠琴的丈夫因患心脏病突然去世,一家人平静幸福的生活被击碎。面对丈夫的突然离世,看着年迈的公公婆婆、一对稚嫩的儿女,李忠琴的人生不知何去何从。丈夫刚离世的那几年,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公公、婆婆都劝她趁着年轻再另寻良缘。然而,悲痛过后的李忠琴却毅然决心不再改嫁,一定要把这个家撑起来,让公公、婆婆安享晚年,抚养儿女长大成人。
从此,李忠琴既是孩子的母亲又是“父亲”,既是公公、婆婆的儿媳又是“儿子”,为全家人奔波就是她每天生活的全部。家有稚子、年迈公婆,李忠琴无法外出务工,一家人的生计仅靠公公一个人的退休工资也远远不够,她依靠自家房屋在村里的位置优势,开了一个小卖部,补贴家用。
同时,为了家庭增收,李忠琴还种了4亩多的茶叶和庄稼。每当农忙时节,婆婆看着坚强又柔弱的儿媳,实在心疼,就劝她请个劳力帮把手。但为了节省开支,她总是咬着牙关默默扛下了所有的农活。
“冬天挖藕的活,就连男人家都嫌老火不愿意干,儿媳妇一个人就全挖回来了,我们这个家庭,实在是苦了她了。”婆婆对儿媳的疼惜溢于言表。
因为公公、婆婆的年岁已高,她每次出门,总要打电话回家问候安好,事情办完就尽快赶回家;每到冬天,为了不让老人吃凉饭,她就用一个小盆倒半盆开水,将饭、菜放入盆内;每当老人生病的时候,她总是想尽办法送去医院及时就医,家里医院两头跑、老人孩子都要顾,吃什么药、什么时候吃,都是牢记心间,从无怨言;老人吃饭要清淡、儿女饭菜口味要重,她就给各自开小灶单独做,从不觉得麻烦,唯独自己总是凑合……这样的事,对李忠琴而言是再普通不过了。公公、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虽然年纪大了,婆婆依然坚持要养两头猪,力所能及地为儿媳减轻负担,公公也把自己的退休金拿来供孙女、孙子读书。一家人这样敬老爱亲的家风,也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孩子们的心中。如今,大学毕业后的孙女原本在天津工作,但考虑到离家太远,又辗转成都就业,每逢节假日必回家探望家人,也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每周给家里打一个视频电话,是孙女和家人的约定。去年过年,因为老人感冒严重住院,孙女在视频中不见爷爷、奶奶,便起了“疑心”再三追问李忠琴。为了让孩子安心工作,李忠琴就“哄骗”孩子说老人已经睡下了,直到老人康复出院后才告诉孙女。
“孙女懂事孝顺的很,三天两头要给我们买东西,五一还回来了的,说不让买东西,又给我们买的衣裳,这都是从小受到了她妈妈的教育。”婆婆对儿媳、孙女的孝心孝行赞不绝口。
如今,婆婆已经76岁,在李忠琴的悉心照料下身体还算硬朗,在务农和家务忙碌的时候还能帮衬儿媳一把;公公80岁,看报、下棋、遛弯是他的日常,偶尔还执意的骑着自行车赶集;24岁的女儿长大成人,开始有能力为母亲分担;13岁的儿子是家里年纪最小个头却最高的,懂事能干,总是帮着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看着其乐融融、幸福安康的一家人,李忠琴觉得自己多年的苦没白吃。“我早些年也考虑过自己的事,但我想对方一定得要能接受我的家人、对他们好才行……至于我自己,看到一家人都好好的,我就知足了。”谈起未来的生活时,李忠琴脸上洋溢着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周强)南郑区健全运行机制,因病施策、防管并重,强化政策保障,持续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该区充分发挥卫健、市场监...
南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