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五彩幸福生活

陕西日报 2019-01-31 07:36 大字

本报记者李羽佳通讯员张敏屈先奇

春节将至,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和两河镇热闹非凡。手艺人们都想赶在春节前再编织一些手工艺品,一是为了销售,二是想把这些手工艺品作为装饰,烘托春节喜庆的气氛。

“我当了一辈子农民,之前除了务农什么也不会。现在在家就能挣上钱,一年下来能挣上万元。”1月23日,在位于黄官镇的黄官良顺藤编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刚领到钱的张少玉。今年60岁的张少玉曾经是贫困群众,家里6口人就靠女婿在外打工维持生计。2017年,张少玉参加了南郑区人社局组织的藤编技能培训,利用闲暇时间在家里编织藤条制品,所需的原材料由合作社提供,做好的成品也交给合作社,既不用担心成品卖不出去,又能一边挣钱一边照顾家。慢慢地,张少玉家里的光景好了起来,一家人于2017年年底顺利脱贫。

手工编织是南郑区的传统产业项目,市场需求大、投入成本少、就业门槛低、吸纳人员多、工作方式灵活。南郑区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发挥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居家灵活就业作为助推贫困劳动力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培训激发热情,比赛促进发展。2018年,南郑区开展了以棕编、藤编、扇编等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选拔培育了一批编织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同时,借助电商推动传统编织技艺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南郑区让地方特色产业走向大市场,实现了就业和产业发展的双赢。2018年“双11”期间,仅扇编手工艺品的电商销售额就高达10万元。

手工编织的扇子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像这样的扇子,一把能卖到20元左右,这是贫困群众此前从未想过的。“我一天最多能编5把扇子,一把20元,一个月下来能赚1000多元。”南郑区两河镇三门村9组的张素珍说。她虽已89岁高龄,但编织热情不减。技术熟练的扇编手艺人一天能编10余把扇子,还有的扇编手艺人一年编织棕扇近千把,直接收益达万元以上。

近年来,为了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更好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南郑区人社局将居家灵活就业作为助推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南郑区已建成社区工厂16个、扶贫基地13个、创业孵化基地3个,培训贫困劳动力1995名,带动贫困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5600多名。

新闻推荐

张扣扣杀人:孝举还是暴行?邱志宜

■孝顺,是华夏民族传统美德,人所立身之本。行孝乃高尚之举,必以德为先,当以法为据。法理昭昭,乾坤朗朗,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

南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