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古里“遇见”陆游

成都晚报 2018-12-19 04:19 大字

◎古春晓(作家)

“从此天空不一样”——陆游“打卡”太古里:

“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坡屋顶似曾相识,摩天楼一语成真。

原来这是陆游的一首游乐诗,描绘了大慈寺端午节灯山人海“欢乐宋”的热闹场景:“宝帘风定灯相射,绮陌尘香马不嘶。”

游客纷纷点燃“莲花灯”许愿乞福,诗人置身其间乐而忘怀:“星陨半空天宇静,莲生陆地客心迷。”

当慢生活的陆游深夜回家时,还隐约在诗的结尾埋下交通“伏笔”:“归途细踏槐阴月,家在花行更向西。”

于是诗人更有“神预言”!陆游曾夜宿大慈寺保福院品茶吃斋:“茶试赵坡如泼乳,芋来犀浦可专车。”如今地铁2号线果然“更向西”,从太古里直通远郊犀浦镇。

陆游的“穿越诗”,堪称远洋太古里的“总设计诗”。

唐末至宋代,大慈寺不仅是成都的宗教圣地,还是“庙市合一”的商贸娱乐中心。太古里“重塑城市商业中心”,首先必须遵从本土文化传统和市民生活方式。

自古“蜀风尚侈,好遨游”。成都这座历史悠久的“游闲之都”,同时又是著名的“诗歌之城”,两者曼妙结合就产生了具有成都特色的“游闲诗”。

这些软性文化资产寓涵的市井传统与社会风习,正是这座“游闲消费型”城市商业文化开发需要考量的“设计诗想”。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词中提到成都三个节会,陆游多有诗记之:

花市:“曾为梅花醉如泥”“市人唤作海棠颠”。

灯市:“游人仕女拥千重”“灯山万炬动黄昏”。

药市:“徜徉药市经旬醉”“药市题诗倚半酣”。

从北宋初年起,成都正式形成“十二月市”,其中正月灯市、三月蚕市、九月药市主要在大慈寺举行。北宋诗僧仲殊《望江南·成都好》:“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与陆游同寓成都的时任“市长”范成大诗云:“药市并乐事,歌楼沸晴空。”

由此可见,大慈寺各种市集除了物资交易,还是人们游宴娱乐的好去处,而元夕、端午、七夕、中秋等岁时节庆则更加热闹。据《岁华纪丽谱》记述,大慈寺几乎每月都有大型节会活动,官府都例行在此举办宴集与民同乐。

陆游诗云:“豪华行乐地,芳润养花天”。宋代大慈寺已然成为成都社会经济文化中心,“重光”大慈寺商业文化区,就是要打造新时代的“欢乐宋2”。

大慈寺南门照壁上“精妙冠世”四个字为苏轼所题,正好横亘在太古里漫广场上。一方面缅记古大慈寺的“精妙”壁画,一方面借指新太古里的“冠世”杰作,在“寺”与“市”之间巧妙连接古今。

这座曾经辉煌于唐宋的都市禅林历经兴废,今存三进院落为清代重建,规模不及全盛时期的五十分之一。而老茶客到大慈寺“吃茶去”,则是成都市井保留的“慢生活”代表符号之一。

陆游当年在保福院“茶试赵坡”,指的是绵竹名茶“赵坡茶”。被誉为“茶神”的陆游一生创作“茶诗”300多首,深得蜀人品茶之妙:“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顶茶如正焙香。”而陆游“闲适诗”体现的“慢生活”,同样是太古里遵从“慢成都”传统的重要“诗考”。

陆游常在寺中寻清闲:“琴谱从僧借,茶经与客论”。在大慈寺一墙之外的太古里之“慢里”,同样设置了多家精致茶吧与外摆茶座,以呼应和延展“里慢”大慈寺的“茶禅一味”。

太古里设计者在深刻理解成都传统文化和市民消费模式的基础上,首创“快里”和“慢里”规划概念,为游客提供了快慢皆宜的“购物公园”新体验:既怀旧,又新鲜,更时尚。

“游”字激活场地意义,太古里重新寻回本土消费方式。

从大慈寺到太古里,恰如陆游名句——“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闻推荐

南郑进一步严格国有资产管理

本报讯(通讯员喻玲)南郑区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资产处置,搭建信息平台,加强资产年报和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南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