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福成镇“三抓三变”助力脱贫攻坚

汉中日报 2018-10-18 09:30 大字

本报通讯员 席汉初近日,笔者走进南郑区福成镇佛头山村,一条新修的9.1公里水泥路在山涧河湾蜿蜒盘桓,一座座漂亮的楼房在公路沿线拔地而起,一片片大黄苗圃产业基地苗壮叶茂,翠绿如茵。“思想观念变新了、村容变美了、村民变富了。”这是笔者走在该村田间地头、农户院落核查贫困户退出时听到村民说得最多的话。近年来,该镇以抓志智双扶促进村民思想观念变新、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环境变美、抓产业培育促进腰包变鼓的“三抓三变”为工作突破口,打破扶贫瓶颈制约,彻底改变群众贫困面貌。

抓志智双扶,村民观念变新了 该镇把志智双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把党的扶贫政策、脱贫攻坚措施宣讲到户,让广大贫困群众心中有信心,脑中有梦想,手中有干头。

“要奋斗就要流汗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近40岁的贫困户任胡兰正在烟技员的指导下把金黄色的烤烟挑拣分类,扎把打包,准备到烟站交售。她满脸喜悦地感叹道:“以前自身动力不足,不会盘算,又没有产业项目,一家四口过得十分艰难,加之儿子患病住院,债台高筑,家徒四壁,现在日子总算好了起来。

2016年,任胡兰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村上和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帮助她树信心、立志气,确定发展烤烟项目,发展10亩。她和丈夫起早摸黑,辛勤劳作,当年收入3万多元。去年又发展烤烟20亩,收入6万多元,还了一些外债。今年扩大规模发展22亩,预计收入8万多元,家庭纯收入3万多元,“金叶子”撑起了她的钱袋子。又享受国家1.5万元的资金补助,改造了危房,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任胡兰主动申请脱贫退出。

该村广泛开展志智双扶,众多像任胡兰一样的村民摒弃了等、要、靠思想,通过勤劳致富,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抓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变美了 该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抓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续建水泥路9条48.5公里,新建水泥路2条8.5公里,年底村村实现通水泥路;新修砂石路3条9公里。新建6个村饮水工程,解决1200名群众饮水困难。引导村民植绿护绿、垃圾入池,对3个集镇配备了垃圾转运车,村村配备了垃圾收集箱。对大街小巷、村头院落的卫生进行全面打扫,一些主干道、广场安装起了路灯。建移民集中安置点一个,安置贫困户68户。实施危房改造72户,实施改水、改灶、改厕124户。建村级活动场所5所、文化广场9个。如今,该镇的山变绿了、村庄变靓了,房子变漂亮了、环境变美了。

抓产业培育,腰包变鼓了 该镇以“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确定茶叶、烟叶、山野菜、中药材、中蜂养殖五大产业重点扶持、规模发展。通过流转土地、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积极投身到发展产业中来,实现了群众腰包鼓、收入增。

目前,该镇发展茶叶14000亩,采摘面积9000亩,收入500多万元;发展烤烟2000亩,收获烟叶50多万斤,预计经济收入600多万元;种植山野菜4000亩,发展中蜂2600箱、中药材5000多亩。形成了镇有特色优势,村有主导产业,户有骨干项目的产业布局。

新闻推荐

南郑圣水镇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本报讯(通讯员孟虎)“2000元入到产业园里,每年保底分红4000元,通过培训我还掌握了大鲵养殖技术,这下有盼头了!”南郑区圣水镇瓮...

南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