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遗项目的新生 来自南郑区黄官镇藤编企业的调查

汉中日报 2018-06-13 01:13 大字

本报记者 韩晓艳 年销售总额8100万元,实现再就业126人,带动贫困人口32户59人稳定增收,吸纳务工回乡能人发展藤编产业18户,安置47名残疾人就业,通过贫困户加工,公司保底回收等方式带动89户稳定增收,投资100万元实施贫困母亲救助工程惠及100名贫困母亲……”

听着南郑区黄官镇工作人员阮班柱对良顺、鑫豪两家藤编企业的介绍,不免令人诧异,一个省级非遗项目,为什么没有随着时代发展日趋式微,而是像年轻人一样,焕发着勃勃生机。日前,记者来到黄官一探究竟。

线上线下父子兵

“最近忙得很,网店的休闲凉椅和老青藤椅卖断货了!我忙着补货发货,媳妇督促工人加快生产。网上卖东西真好,至于咋操作我也弄不明白,只好交给年轻人了。”提起公司的电商业务,良顺藤编有限公司经理陈良顺很兴奋。陈良顺今年47岁,是汉中藤编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他说的年轻人是儿子陈凌凯,大学期间就挑起公司的电商重担。陈凌凯出生于1995年,六月底大学毕业。但是,他已经有三年开网店的经历,组建成六人小团队,成功经营着6家网店。就是这一对年轻的父子兵,线上线下分工明确,把公司经营的风生水起。

陈凌凯没有继承父亲的手艺,但耳濡目染,谈起藤编的制作流程也头头是道。从青藤的收割、浸泡、剥皮、切割,然后编制,打磨上漆,“一把简单的藤椅,如果算上选料,就得两三个月。”

公司的发展历程,他也能随口道来。“2007年,父亲注册了这家公司,告别了小打小闹的家庭小作坊时代。这时,碰上仿藤编家具风靡,对我们冲击挺大的。这也促使我父亲改变方式,创新产品,适应市场。”陈凌凯说。如今,这家企业已经发展出了家具、装饰、旅游三大系列共计100多个品种的藤编制品,去年销售额达到了4000多万元。开发出的各式各样风格清新的小篮子、小筐子也都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2015年开始,企业销售情况好转。“大概是环保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再加上网络营销是和世界做生意,扩大了影响力。”这时候的陈凌凯已经在渭南师范学院学习市场营销,全面负责起自家藤编的电商业务。“良顺藤编”在淘宝、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都有店铺,“不算代理商,算上的话就更多了。”陈凌凯不无自豪地说。在陈凌凯的努力下,厂里接入了三家物流的后台。每天下午四五点,陈良顺、陈凌凯父子俩都要和工人一起装卸当天下单的产品,运送到物流站点去。

营销专业的陈凌凯很在乎对客户群体的分析。“现在我们的消费群体还是以中老年为主。我们要针对年轻人开发一些产品,比如铁艺和藤的结合。藤很柔软,基本和任何材料都可以搭配,培养新的消费群体。”

半夜三更接单、物流成本高、藤编家具不好包装容易损坏……陈凌凯克服了一系列难题,网店营业额稳步上升。“第一年十来万,第二年几十万,去年二百多万,争取今年达到五百万。”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他有着自己的抱负,“六月底我就毕业了,到时先把网上店铺理顺了,然后去电商更发达的地方看看,学些人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希望藤编在我们镇上形成一个产业群,这样对外更有影响力。这样的话,人才也吸引来了,物流运费,人力成本就会降下来一些。”

陈凌凯的想法和镇上不谋而合。阮班柱说镇上也希望能多发展几家藤编企业,增加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

年轻的企业,年轻的村支书

2014年9月,黄官镇的又一家藤编企业,鑫豪藤编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公司负责人徐厚明透漏了他创办企业的初衷,“我的父母都是残疾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藤制品,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亲自接见,从那一刻,我就有个梦想,长大后能开办一家自己的藤编厂。”这时,他32岁,但法人代表毅然写上了父亲徐德中。今年61岁的徐德中从事藤编四十余年,是南郑区藤编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着精湛的整套藤编技术。“一般工匠,只会其中的一两种技术,我父亲可以从头做到尾,这样的人不多了。”从小在父亲影响下做藤编的徐厚明很敬重父亲。

“别看我这企业年轻,一年能生产加工成品家具3万件(套),在全国5个城市建立直销站点,年销售总额1100万元。固定的员工有三十多人,最多时要七八十人呢。”徐厚明把网店交给别人代理,走上一条立足乡土做大做强的路。“也许是村支书的身份促使我要帮助更多的人走上富裕路吧。”由于公司扶贫得到镇上认可,2017年,徐厚明成为村上的支书。他做了一本黄官镇水井村藤编产业园策划方案,厚厚沉沉的一沓。方案从村里现状出发,做了长远的思考和规划。他说:“做这个策划,也借鉴了很多外地经验,看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在方案里,产业园内有加工厂、博物馆、体验馆,融制作、展销、旅游观光为一体,“我的目标是通过自己努力,把家乡打造成一个藤编基地,带动周围老百姓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然后通过旅游开发,把藤编打造成汉中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做成一项文化旅游产业。”

说起藤编产业面临的问题,他侃侃而谈:“这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个技术活,现在却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产品缺乏创新,原材料供应不稳定,市场竞争也在加剧。”对此,徐厚明希望政府鼓励农户以租山造林、合作造林等方式加快藤编原料种植,将藤编技术人才和家居设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引进计划,构建藤编家具行业信息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等信息化体系建设,构建藤编区域品牌。“在原材料种植上,良顺公司已经先行一步。2016年3月他们公司派人到湖北神农架采挖20吨种藤,在当地试种了300亩。”

对于藤编的将来,正如在他的规划里所希望的:“黄官藤编,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从简单变得繁复,从粗糙转为精致,从乡野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南郑织牢四张网保障夏季校园安全

本报讯(通讯员陈菲瞿斐)进入夏季,溺水、交通等各种安全事故进入高发期,南郑区结合季节性和校园安全实际,织牢安全责任、安全教...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