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40天确诊小儿麻痹,19岁立志捐献器官和遗体,25年后签订捐献书 “把遗体奉献给科研事业,是我来到这个世上的价值”

华商报 2018-03-10 11:28 大字

“人死了就是一抷黄土,还占地埋葬,捐献给科研机构,还能促进科学研究。”45岁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张小忠说,听说他要捐赠器官和遗体,邻居都笑他“傻”,但他说,“我就想为社会做点贡献,也算没白来世上一回。”

勉强能够行走后经常思考活着的价值

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喜神坝村四面环山。3月7日上午,华商报记者见到张小忠,他身体清瘦,与人交流有些口吃,但嘴角总挂着笑容。张小忠指着严重变形的双腿说,他出生40天就确诊小儿麻痹症。父母带着他四处寻医治疗,后来终于勉强能走,但却一瘸一拐的。张小忠现在生活已无法自理,一直由父母和哥哥照顾。张小忠的母亲刘汉碧78岁,父亲生前是供销社下岗职工,家境贫寒,给他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10岁以前还只能在地上爬,后来,通过中医调养和针灸才慢慢能站立了。”刘汉碧说。

张小忠说,他10岁才去上学,只上过10天,每天都是同学过来背他上学,“我有腿有脚真的不好意思,索性再也没去上学。”张小忠说,勉强能行走后,他就经常思考,别人都活得有价值,他的价值是什么。一个偶然的机遇,张小忠得知,人死后可以将遗体捐献给科研单位,为科研事业作贡献。“那一年我刚满19岁,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我也可以死后将遗体捐献出去,为社会作贡献。”

自学认字、练习表达只为联系捐献机构

“想联系捐献机构,不识文断字不行,必须得有点知识。”张小忠说,通过家人联系根本不会实现,因为他刚提出这个想法,就遭到全家反对。“他20岁左右时就说捐遗体的事,我们全家没一个人同意。”刘汉碧说,她曾因儿子捐献遗体的事哭了无数次,因为按农村的说法就是死无全尸,乡邻都说他是“傻子”。大哥大嫂劝了多少次都不起作用。“他常说把自己贡献给社会搞科学研究,这是他的价值。”张小忠的哥哥说,拗不过,他们也只能逐渐理解。

张小忠说之所以坚持要捐献遗体,是因为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武汉一个人捐献遗体带动200多人来捐献遗体,并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人死了就是一抔黄土,还占地埋葬,而捐献给科研机构,还能促进科学研究。”张小忠说,他不断通过举例子、讲道理,让家人慢慢理解了他。

小儿麻痹不仅影响张小忠的身体发育,还让他的身体变得畸形,连说话都成问题。为了认字,他让家人买来新华字典;因右手发育畸形,他就用左手写字,日积月累,好多汉字都会读会写。为让口齿更清晰,他每天看电视、读杂志报纸、练习表达,“我以前口吃比较严重,都是一遍遍练出来的。”

希望自己的捐遗行动能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捐遗事业

张小忠说,他在报纸上看到西安交大医学部可接受遗体捐赠,西安市眼库可接受眼角膜捐赠,但因通讯不便,从未联系过捐献机构。直到2016年,他有了手机,通过网络查询到南郑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并打过两次电话,但因沟通困难,对方没明白他的意思。随后,张小忠通过艰苦练习,缓解了口吃。2017年5月7日,他再次拨通南郑区红十字会的电话,这一次流畅地表达了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想法……

2017年9月12日,省红十字角膜捐献西安工作站、西安市眼库和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来到张小忠家,带来材料和申请表。张小忠清楚记得,在遗体捐献和眼角膜捐献两张申请表上签名并按下手印时,“25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心里一下子就畅快了。”

昨日,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主任徐自力说,作为残疾人,张小忠本就是弱势群体,却能做出捐遗的决定,回报社会,“他的品质难能可贵,他的捐遗举动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捐赠遗体是我多年的梦想,身体上我确实是个残疾人,但我的心并不残疾,我想把遗体奉献给科研事业,这也是我来到这个世上的价值。”张小忠说,他希望通过科学研究,能够研发出治疗或预防小儿麻痹症的药物,减少其他小儿麻痹症患者的痛苦。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捐遗行动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捐遗事业。

华商报记者 周金柱 通讯员张映伟 摄影 张映伟

新闻推荐

南郑油菜花节观花路线周边环境卫生亟待整治

本报讯(记者罗佩)2018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将于3月18日开幕,各相关县区准备工作如何?3月5日,市创建办对南郑区部分油菜花节观花路线沿途环境卫生进行了暗访。检查人员先后到该区大河坎镇、...

南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