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位脱贫村民拨打本报新闻热线……

汉中日报 2018-01-05 11:09 大字

本报记者 何大龙 文/图

李波(右)向陈小华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帮扶干部李波帮我建起了新房,给我媳妇和儿子找到了工作......”1月3日,南郑区阳春镇杜家湾村村民陈小华通过本报新闻热线,满是感激地讲述着他在包扶干部李波的帮助下,建起新房、妻儿就业,最终脱贫的事情。

当日,记者来到杜家湾村一组陈小华的新家。1间堂屋、2间卧室、1间厨房,60多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平房里,堆放着粮食、柴草、农具,贴着精准脱贫明白卡、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单、联系卡。虽然没有装修和新型时髦的家具家电,甚至一些木墩还“担负”着凳子的功能,但这个新家对陈小华来讲,既充满了曲折,又甜到了心里。

2012年,50岁的陈小华不慎摔了一跤,由于未及时诊治,右腿行走功能严重受损,自此失去了重体力劳动和四处打工的能力。2016年,一直在阳春镇某砖厂拉砖坯的妻子又因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失去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家里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难以继续供儿子上大学。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他家的土坯房,裂开了拳头大的口子,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困难之际,他家被定为贫困户,迎来了80后阳春镇镇政府包扶干部李波。

“2016年、2017年,为了我家住房的事情、媳妇和娃工作的事,李波和村镇上可没少操心、少跑路。”陈小华说,由于他家的土坯房属于严重危房,安全隐患极大,必需进行集中安置,但想着搬出去后距离庄稼地远、无生活来源,他便很难接受。对此,李波一方面将这些困难,如实地向镇、区两级政府作了报告,并为他家落实了每人1.5万元的异地搬迁款,在村上划下地基,帮助他建起了6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平房,另外,还协调了700元的临时救助款,再建了一间用于做饭和存放杂物的偏房。

此外,为了使陈小华尽早脱贫,李波还通过阳春镇镇政府、南郑区人社局,让他的妻子在高台中学的食堂帮工打杂,为他大学毕业的儿子联系到了一家西安企业就业,有了稳定收入。

而谈到这些,李波只是淡淡地一笑表示,作为一名帮扶干部,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新闻推荐

南郑全面完成耕地质量定级、农用地及集体建设用地估价

本报讯(通讯员许建张建国)据悉,截至目前南郑区已全面完成耕地质量定级、农用地及集体建设用地估价工作。该区作为全省4个试点县区之一,认真组织开展此项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了农用地(耕地)估价体...

南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