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新就业路脱贫快致富 ——南郑区汇聚就业创业脱贫合力纪事

汉中日报 2017-12-18 10:12 大字

本报通讯员 刘云鹏 屈继刚 南郑区紧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这一核心任务,用足用活稳定就业创业这个最直接的帮扶手段,坚持“扶智”与“扶志”并重,“授鱼”与“授渔”结合,打好“示范基地、社区工厂、劳务品牌、返乡创业、公益岗位”五项组合拳,唱响就业创业扶贫的协奏曲,为全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 该区依托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鼓励企业就地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对管理规范、吸纳就业能力强、且与贫困劳动力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企业,认定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每新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奖补性职业介绍补贴每年每人次500元。依托示范基地实践、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力量,大力开展农作物种植与病虫害防治、家政服务、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等专业培训,全区累计培训136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121人,增强了贫困户就业技能。目前,全区培育建立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9个,吸纳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1400多人,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标。

建平台,优服务,“转”出幸福新生活 近年来,该区以打造劳务品牌为抓手,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和人文特色,对区内优势工种进行认真筛选精心包装。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了魏家凉皮、黄官藤编、巴山巧娘、南郑茶艺等多个劳务品牌,已实现长期用工1000余人,季节性用工3000多人。该区举办“百隆杯”首届烹饪和南郑面皮技能大赛,同时以传统手工艺编织为重点,开展“五编”(黄官的藤编、濂水的草编、两河的扇编、汉山的棕编以及巴山巧娘肖秀明的手工艺编织)培训和技能比赛,掀起南郑特色烹饪、南郑面皮和传统手工编织热潮,切实提高劳务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带动转移就业。

智力扶贫“输血”、“造血”大融合 针对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未就业大学生,免费开展贫困人员技能培训意愿征询和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工作,先后发布68家企业6400多个岗位,引导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已有2300多名贫困劳动力和未就业大学生通过区人社局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找到了合适的工作。采取原公益性岗位退出后安置,在每个贫困村特设公益性岗位安置和在各部门、各单位中开发公益专岗用于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三项举措,共落实公益专岗318人,特设公益性岗位300人,充分发挥公益岗位兜底保障作用。

新闻推荐

南郑健康扶贫宣传入脑入心

本报讯(通讯员刘云鹏王兴全)今年以来,南郑区委宣传部紧紧围绕抓预防控制断病根,以提高贫困群众健康意识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组建宣讲团、宣讲队、宣讲组和利用环境宣传、活动宣传...

南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