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饭菜》它让我想起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成都商报 2021-11-21 00:40 大字

这是一部平平无奇的美食纪录片。

它不精致,没有《舌尖上的中国》那样高大上的拍摄技巧以及恢弘煽情的内容文案;它也不独特,不会像《早餐中国》一样起早贪黑,遍访街巷搜寻特色小吃。它在渔船上或者山野间,逮住没有名字的百姓食客就地采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鸡零狗碎;它随心所欲记录,没有花招甚至招数“粗糙”,像是学生作业一样不对音频进行淡入淡出的处理,现场收声嘈杂得听起来如同置身楼下菜市场,连字幕都时有错谬……

但就是这样一部被豆瓣网友评价为“土得掉渣”的《下饭菜》,却呈现出一副活色生香的人间百味图。

可能没有人不喜欢看美食片吧,但比起那些有字正腔圆的旁白,有精心摆盘的玉食珍馐,有大厨们津津乐道的精心步骤的美食,我更喜欢那种怼到厨房就拍,拍着拍着热气就腾上来了、金灿灿的锅巴就卷起来了的寻常美食。一句话,我喜欢那种不装、接地气的美食,吃就是吃,不需要赋予那么多意义。民以食为天,吃饱了吃好了,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所以,我喜欢《早餐中国》,走进街头寻常小店,有的甚至连店都算不上,只能算一个摊儿。但就因为它们寻常,好吃不贵,看着看着不由自主就把它列入了旅行计划。比如看了《早餐中国》,我为了去吃片中让我口水长流的汉中热面皮,我不惜驱车几百公里,特地到勉县吃了一碗,住了一夜,然后就回来了。朋友们都说我这碗热面皮吃得太投价了,但他们哪里知道,那碗热面皮的香气和Q弹至今都在我的记忆里绵延。

不久前,我又发现了一部让我喜不自胜的美食片《下饭菜》,那个风格,和《早餐中国》很像,也是短小精练,一集十七八分钟,每集介绍两道下饭菜,轻松又随意(看完一查,嘿,原来就是《早餐中国》原班人马拍的)。

比《早餐中国》更厉害,《下饭菜》直接走进了乡下人的厨房。没有那么多1234,架起锅就开做。大铁锅里滋滋冒油,然后用一个大盘子满满地给你端出来,你说,你的口水还忍得住不?而且,还可以顺便看看那山那水那地里绿油油的庄稼,养胃又养眼。

拍的是下饭菜,吃的是亲情这道味儿

作为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比如云南鹤庆杨美玉做的羊乳饼夹火腿。说实话,我对这道菜并不感兴趣,但这一集却给了我最深的印象。为什么?首先是她家那又大又干净的灶,砌在窗户下边,云南和煦的阳光照在灶台上,杨美玉从容地灶台上忙碌着,窗外的树枝繁叶茂。白色的灶台、绿色的树子、金色的阳光,生活如此安静而美好,我的心瞬间就安静下来了。

真的,杨美玉和丈夫的生活,就如小时候的我家,勤勉而踏实。他们靠养蚕,供出了两个大学生。我家呢,更困难,全靠爸爸妈妈下地干农活,偶而爸爸出去揽点泥匠活儿,也把我和姐姐培养成了大学生。所以,看到她家一簸箕一簸箕的蚕茧时,我的脑海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了我家冬天一簸箕一簸箕的红苕干。

还有福建连江苔菉镇的林秋达和洪丹夫妇。我去年冬天才去过苔菉,真是今生难忘啊。苔菉就在大海边上,阳台下面就是蔚蓝的海,可以想象他们的海产品有多么新鲜。这样说吧,我们在那儿那几天,就仅仅是把菜市场里买的鱼往锅里一蒸,再蘸点生抽,就已经美味得惊呼连连了。所以,当达哥说他最拿手的下饭菜是煎带鱼时,我还有点吃惊,以为有什么独家绝技。结果认真看完,发现并没有,一丝一毫也没有,如果非要说绝技的话,就是他们说的虾油——用他们那里卖不掉的小鱼小虾发酵做成,有点腥,但拿来蘸煎好的带鱼,非常好吃。

但朋友们为什么喜欢到他家?看完我明白了,因为达哥脾气好、心态好啊。他说,他也不想赚什么大钱,如果在老家也能挣得到一点钱,就不想跑太远,就希望多花点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说这话的时候,海上的渔船正停在他家窗下,阳光正好,波光粼粼。

还有广安的毛和平和杨玉芬夫妇,他们家的下饭菜是萝卜炖香肠。作为川东人,我实在不太能认可萝卜炖香肠是一道菜,更遑论下饭了,那不过是困难年代人们为了节约柴火的权宜之计。但是,我可以不认同,却完全不妨碍这成为他们家的下饭菜,就像老两口说的,每年过年,女儿们回来,最爱吃的就是这道菜。是啊,就像我家,每年过年最受欢迎的下饭菜是白菜豆腐汤,而且必须是我妈做的白菜豆腐汤。我姐夫对吃无比挑剔,但每年吃这个菜的时候都会由衷地说:“妈做的这个白菜豆腐汤硬是好吃,跟别个做的不一样。”话音未落,又不由自主地去添了半碗饭,你说下饭不下饭?

是的,拍的是下饭菜,吃的是亲情这道味儿。它可以很普通,却是每个人记忆里最温暖也最独特的所在。

一次精神上的返乡之旅

除了寻常百姓家这些朴实的下饭菜,这部片子打动我的还有它每拍完一道菜后的附加题,比如到了苔菉,就会问渔民们一些当地的习俗,渔民告诉摄制组,他们那儿,每次出海之前要吃鸭蛋,寓意平平安安;忌讳说“翻”字,吃鱼也从来不会翻面。

当然,除了当地习俗,最让我乐不可支的还是他们那些街头(村头)采访,以及镜头里人们那些未经摆拍而生出的下意识动作。比如他们到安徽池州拍干豆角烧肉。两位主人公一开始本能地正襟危坐,导演说你们随便点。两人马上就把二郎腿跷起了。老公还打趣老婆:你把她头拍大点。老婆说:我就是头太小了,但屁股大。老公马上接过话头:宝塔型身材,稳,地震都震不垮。

还有湖北恩施那个做土豆烧腊猪蹄的孃孃,说到儿子还没有对象时,直接对摄制组说:你们给他介绍一个嘛。

有个阿姨也是,说:你觉得好吃那等会儿跟我回家,我做给你吃。

哈哈哈哈,直接不?

当然还有他们那不打字幕绝对听不懂的普通话,以及他们说话时的神态——你问他的时候他不好意思,但走了几步又转过身回答你两句,说完就是爽朗的哈哈一笑。还有他们那个穿着。妈呀,跟我回老家时,我们县城里那些赶场的老乡们一模一样!

所以,看这部纪录片,无论是那些朴实的生于田间地头的下饭菜,还是街头那些一说一个哈哈的老乡,对我而言,真就是一次精神上的返乡之旅。(夏周)

人间至味是土味

成都人对一道菜最高的赞美是“打包回去,明早下面”。寻常便饭往往最让人魂牵梦绕,像袖口的油渍和发丝的烟味,早就渗透进日常的每个角落,以至于吃剩的汤汤水水也难以割舍。

走过千山万水,尝遍山珍海味,最让游子思念的,仍然是老家那道下饭菜。

土羊、土陶、土办法

笔者到新疆和内蒙古旅游时,当地向导提起大草原上的牛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新疆喀什,过油肉拌面是广受欢迎的家常菜,由手工拉面和羊肉炒蔬菜做成的浇头拌成。从小在噶尔古城长大的阿热甫江·阿布都依木自家就养着羊,他们用自家的土羊和当地的时蔬烹制了一碗有荤有素的新疆家常主食,色泽鲜艳诱人,面条劲道,滋味可口,“只要吃过一次,就肯定还想吃第二次”。

阿热甫江·阿布都依木十一岁时由于父亲身体不好,不能再去卖土陶了,他便辍了学接过了这门生意,并以此为生,“但书还是喜欢读,现在就晚上有空读读书,我就是这样长大的”。从前懂事持家的土陶少年已为人父,他的两个儿子每天放学后都在自家的羊圈和土陶仓库里兜兜转转,打打闹闹,却不必再为生计囿于陶土捏制的瓶瓶罐罐之间,他们今后的人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哥哥说,“我以后想当老师。”父亲阿热甫江·阿布都依木在一旁听着大儿子的稚嫩理想,吃着过油肉拌面,笑了,“那得要考上大学,去北京上海才更好呢,我是不会舍不得的。”

从新疆喀什遥望内蒙古鄂尔多斯,“土羊骄傲”同样表现在呼吉勒图一家身上。鄂托克旗乌兰镇64岁的蒙古族牧民呼吉勒图也养了300多只羊。“我们的羊(出门)就到处找草吃,(回家)就喂玉米,一点点饲料都不吃……这样的(羊肉)才更香。”呼吉勒图的妻子自豪地说着,端上了一盆土豆炖羊肉。

除了土豆、土羊、土地,呼吉勒图还掌握着一样令他引以为傲的技能——看时间的“土办法”。“现在下午两点了,看太阳就能看出来。”呼吉勒图腿跨在摩托上,手里操起一根木棍就在沙地上比划了起来,“你看这棍儿的影子,正南正北就是中午12点。过去我们这里戴手表的人少,这是我们(牧羊人看时间)的土办法。”呼吉勒图从七八岁起就开始放羊,每天的日头和呼啸的风声勾勒出他孤独的身影,一晃五十多年,从少年到老人,时间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悄无声息地流淌。

土鸡、土话、土特产

安徽池州吴家祥家的菜地后面放养着一群土鸡,他说自己最早也在外面打工,“打工三年回家还是没钱,老人没人照顾,子女上学没人照料,只能回家种种地,养养鸡”。翘着二郎腿坐在乡间常见的长板凳上,吴家祥夫妇嬉闹着,就这样“没正形”地接受起了采访。

把从菜地里摘下来的新鲜豆角煮至半熟,然后晾晒两到三天去除水分,开始做菜的时候,再把干豆角用热水泡好,五花肉切片,在锅里煸出油,煮到六成熟,再放入蒜瓣、姜、大葱、老抽、白糖和干辣椒等,上色后再放入干豆角翻炒,然后加水焖煮,让干豆角充分吸收味道,五花肉的油被豆角吸收,肥瘦适中,非常下饭。

这一碗土味满满的干豆角烧肉,正是已为人妇的女儿吴馨最爱的那一味,为了保证女儿坐月子时能“不断粮”,夫妇俩今年特地多晒了些干豆角备着。一捆捆晒干的豆角凝缩着天下父母对子女永无休止的挂牵。

而蒋维对女儿的思念则从她幼年时就开始了。2010年5月,湖北潜江市被评定为“中国小龙虾之乡”,从此“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的说法不胫而走。哲学硕士毕业的蒋维现在每天凌晨三点就要到虾塘里收虾,他的父母妻女都留在广东,他自己回家搞起了家乡的“土特产”——龙虾养殖。“远方成了家,故乡成了远方。”蒋维笑道。

炒虾球是潜江当地几乎家家都会做的传统小菜,蒋维同样也为女儿做过这道菜,有时沉默的父爱会具象成一味家乡土产,熟悉的滋味将唇齿与记忆牵系在一起,咸辣鲜香,回味无穷。

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广东的蒋维,只能通过视频电话与家人见面。“常常都有这种担心,觉得自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觉得孩子不黏我了。”

内蒙古鄂尔多斯、安徽池州、山东大黑山岛……历时一年,走进二十个村落,用镜头见证了二十个家庭的《下饭菜》。在一日三餐中咂摸出平平淡淡的质朴真味,人间至味是土味,劝君加餐饭,来日再相逢。(代雨山)

新闻推荐

热点追踪 热线电话029-88880000 买到“夜光”猪肉这还能吃吗 76斤“夜光”猪肉调查时“已被摊贩吃完” 起初监管所让消费者自己去检测的做法是否合适?勉

11月16日,华商报B04版报道了勉县一老人在老道寺镇集市上买了76斤猪肉,回家却发现夜间发光的事件,稿件发出后引起了网友的广...

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