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阳平关考述

汉中日报 2019-06-12 10:20 大字
张东

古之关隘必设置于险要之地,居高临下,具有锁钥道路和江河之功能。如鸡头关、五丁关、剑门关等。古阳平关却在勉县西山口旧县城东的坦原上,这就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

谈及古阳平关,人们自然会联想起三国故事。最早的阳平关是否在现在的古阳平关遗址呢?要说清这个问题,必须查证最早的相关记载。

阳平关又与走马岭、张鲁城联系紧密。笔者踏勘过走马岭,走马岭上有张鲁城遗迹。三国时军阀混战阶段,张鲁在这里建立了一个以“五斗米教”为基础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统治汉中长达25年之久。《水经注》是这样记述的:“浕水又南迳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寨,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则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

《三国志·武帝纪》上说:建安二十年(215)“三月,公(曹操)西征张鲁,……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这是有关阳平、阳平关的最早记述,对阳平关有准确定位,也就是“横山筑城十余里”的地方,亦即走马岭上的张鲁城。走马岭又名烽燧山,俗称烟洞峁,古为通蜀要道,行军走马往来熙熙,故名走马岭。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东依浕水,南临汉江,山顶平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地方,居汉中谷地西端,北拒秦、陇,南控巴、蜀,为咽喉要地。张鲁设关筑城于此阻击曹操,夏侯渊重兵守此防御刘备,刘备进军于此与张郃对垒连年。

阳平这个地域很广,建安“二十四年(219)春正月……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夏侯渊是在定军山下被杀的,为什么要说是在阳平被杀?这就是一个地域概念。(建兴)“五年(227)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也说明阳平是一个较大的地域,而石马就比较具体,即现今的勉县老城,这里紧靠阳平关,是战略重地。

今之所谓的古阳平关,不可谓不古。现仅存勉县武侯镇连水村与武侯村境内些许孑遗。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阳平关,与《三国志》所述的阳平关不符,不是郦氏记错了,而是形势演化了,自刘备控制汉中以后,蜀汉疆域扩大,边界北移,多设关于秦岭。蜀汉镇兵阳平石马,靠近旧关驻防,筑城围。三国归一后,走马岭上的关城渐废,白马城代之其名,因而郦氏记所见之阳平关就是今之谓古阳平关。

故,古阳平关应有两个,一在走马岭上,即张鲁“横山筑城十余里”的张鲁城,东起浕水(咸河),南临沔水(汉江),西至士官铺,北接艾叶口。这是三国鼎立前的阳平关。一在走马岭下的白马城或东关土城,即《水经注》记载的阳平关。何以会如此呢?是因为战略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的缘故。

至于今日之阳平关,则又是一个历史地名,它在宁强县的宝成铁路与阳安铁路的交汇处,是三国时期的阳安关。《辞海》载:“阳平关在陕西宁羌县西北,即古阳安关。清《一统志》:‘古阳平关即白马城,在沔县界;今阳平关即古阳安关,近代改置阳平关。’”三国时,蜀汉姜维遣张翼、廖化等督诸军曾守护于此。

新闻推荐

汉中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认可率居全省第二名

本报讯(记者李阳)6月5日,记者从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据省扫黑办通报的专项斗争群众认可率,汉中市扫黑除恶专...

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