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的幸福生活 脱贫攻坚中的陕西故事 张坤娥:物质精神双脱贫

陕西日报 2019-02-21 07:43 大字

本报记者屈荔鹏见习记者陆晟

“那时候我就在想,要不一走了之,当时家里那个情况,我真是没法过了。最穷的时候,连盐都吃不上。”1月28日,在勉县同沟寺镇照壁山村张坤娥家的院子里,已经脱贫的她淡然地讲述着自己的困难往事。张坤娥笑着,仿佛这些苦难不是她自己经历的。

坎坷人生意外致贫

今年36岁的张坤娥,2005年从勉县茶店镇堰沟口村经人介绍嫁到照壁山村,和丈夫在家守着三四亩土地生活,偶尔去镇上打些小工,家里一年有万余元收入。日子算不上红火,倒也凑合。然而,平静的生活不幸被飞来的横祸打破。2013年5月,张坤娥的婆婆去世。祸不单行,同年11月,丈夫突患脑梗死,在汉中救治无果的情况下,被送往北京天坛医院就医。兜兜转转20多天,丈夫才住院做了颅内手术,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他已经没法干什么重活了。此时家中已欠下20余万元的外债。

丈夫倒下了,家里又背了一屁股债。如果说以前是勉强度日,此时的张坤娥家已经是步履维艰。物质上的贫穷不是最可怕的,而由贫穷激发的矛盾让张坤娥一度打算放弃这个家。“日子没法过了。”这句话并不是随口一说的抱怨,而是挣扎后的无助和绝望。张坤娥在崩溃中选择了逃避,回到娘家。

照壁山村村委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组织人员到张坤娥家中,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和对口帮扶。在村上的帮助下,张坤娥在2016年获得了一笔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并且掌握了肉鸡养殖的技能。用张坤娥自己的话来说:“没有村上的帮助,我的生活、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不会这么快就变好的。”

“曲折”养鸡奋斗脱贫

“人”字是一撇一捺才能立得住的,扶贫也需要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的共同作用。“张坤娥能干得很咧,为了压缩成本,她会自己焊接鸡笼。”照壁山村村委会主任刘建生说,张坤娥那10多个鸡笼都是她自己在家焊接的。

除了会焊接笼子,为了压缩成本,张坤娥还学会给鸡打防疫针。“鸡是我自己贷款养的,不用村上说,我也会想办法把小鸡养好的。”说到这里,张坤娥顿了顿,眼神里闪过一丝颓然,“2017年年初,我养的鸡死过一批。”

那时,张坤娥在给育雏室的炉子添完煤后就回屋睡了。以往在夜里,她都是半小时起一次床照看雏鸡,那天她有些疲倦和懈怠。“我是凌晨3时多再去看的。里面的鸡煤气中毒,个个东倒西歪。”想起当时的情景,张坤娥至今仍显得有些难过,“鸡都是贷款买回来的,一下子死了一批,我心疼得要命。”

遭受损失后,张坤娥向村上的互助资金协会求助,获得了一笔3万元的贷款。凭借着这笔资金,她很快又扩大了养殖规模。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仅2017年,张坤娥家就有3.8万元的纯收入。

感念恩情立志扶贫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坤娥的包袱越来越轻。截至目前,她已经偿还了10多万元的贷款。2018年张坤娥养殖纯收入也有六七万元。“我存下钱,除了给娃儿看病、上学,其他的生活开销我是能省就省,估计今年就能把家里欠的钱全部还清了。”对于偿还借款,勤俭持家的张坤娥充满信心地说,“今后,我也不打算再扩大养殖规模了,能稳定收入早点还完钱就好。你看我现在心情好了,人都胖了,加上娃儿学习上进,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1月28日,午后的阳光和煦温暖。张坤娥向记者展示着她在脱贫道路上受到的表彰——汉中市委、市政府授予她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证书。“感谢党的好政策,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为我指明了方向。”张坤娥的话很朴实,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虽然我现在日子好起来了,但我们村还有很多贫困户,我想帮他们一起富起来。”

新闻推荐

汉中供电 服务返乡农民工

本报讯(李哲记者冯红林)1月21日,汉中供电公司为确保返乡农民工放心用电,组织相关人员来到勉县新街子村村民老周及多户村民家,...

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