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访市粮油高产栽培和技术推广资深专家屈发科
正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的屈发科。市农技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 崔慧芬 见习记者 刘泽荣 他从事农业研究和技术推广30年,先后主持和参与实施农业重点项目30余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3项,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省“三五人才”、市突贡拔尖人才、市“三一一人才”。他的身影常年活跃在技术干部和农民的培训会上,行走在考察和传播技术的乡间小路和广袤田野上。他就是汉中市粮油高产栽培和技术推广资深专家、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屈发科。近日,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记者听他讲述了田间地头的酸甜苦辣。
从“品种”到“品牌” 1965年,屈发科出生于西乡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在泥巴地里长大的他,对土地有着一种执着的热爱。1988年,他于西北农业大学作物专业毕业后,同年7月进入市农科所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等农业科研工作,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年。
1992年10月,他被派往海南完成南繁育种工作。为了时刻观察秧苗的状态,防止被牛踩踏,他和同事住在农户家里,每天轮流在田间看护,就连吃饭也是挨着来。海南紫外线强,原本白净的他半年后回到家中俨然成了一个“黑人”,两岁多的孩子已不认得他了。
“当研究成果在那片温暖的土地上绽放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笑着告诉记者。农科所的工作是严谨规范的,他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跟实践一点点结合起来,又将这里学到的研究功底用在推广上,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3月,他被调到市农技中心从事粮油生产技术推广工作。二十年来一直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积极引进推广粮油作物新品种和农村先进实用增产新技术,热心服务“三农”,为汉中市粮油作物连年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汉中是陕西的水稻和油菜主产区,但长期以来解决的都是产量问题,没有真正关注品质问题。2005至2007年,他主持实施了省农业厅下达的“陕南优质稻油增产节本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带领市农技站在勉县长林镇小白坡村建立了500亩的示范点,把最优的品种和最好的技术交给农民,用高产高效引导农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没有工作经费,他就带头集资1500元订购丰优香占稻种,还和成祥米业公司签订了订单种植合同,给农民吃了定心丸;没有车就乘班车去村上指导,现在半小时的路程,当时要用一个半小时;农民原来没有施用钾肥和防治稻曲病的习惯,通过宣传培训,试验示范,当年钾肥施用面积就提高到40%以上,稻曲病通过药剂防治病穗率降低15.8%,稻米品质也得到极大改善。
水稻收获后,他又组织企业上门以比普通稻每斤加价0.1元回收农民种出的优质稻谷,每亩增收100多元,兑现了对农民的承诺。成祥米业公司用在基地收购来的优质丰优香占稻谷,加工开发出了“银梭大米”品牌,产品远销到四川、重庆等地。“农民种出优质品种交给企业,企业再开发成优质品牌,形成一个良性产业链,大大增加了稻米的附加值。”屈发科说。此后3年内,该项目在平川6县区累计示范推广132.57万亩,新增纯收入12976.9万元,农民亩均增收97.9元。2010年,该项目获得陕西省农技推广一等奖。
“农民的事就是大事” 屈发科是一个典型的“农痴”。在田野,他是戴着眼镜的农民;在讲台,他是双脚沾满泥土的农技专家;在试验田里,他是严谨的科研人。他常说农民的事就是大事,一季庄稼就是全家人一年的希望,耽搁不得。近年来通过农信通、电子农务、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他将手机号公布,随时接受大家的电话咨询,每次都不厌其烦的解答农民的每个问题。
在广袤的天汉大地上,肥沃的土壤哺育着一代又一代辛勤耕作的汉中人。由于汉中市生态环境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使得稻油品质非常好。“汉中大米”成为全省首个主粮产品地理标志。这一度让屈发科非常自豪。然而,在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撂荒的土地越来越多,这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农村的现状令人担忧,农民种植粮食生产成本高,价格走低,在国际竞争中毫无优势。”他惋惜地说,以前的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现在在偏远的山村,光靠种地已经养不活一家人了,乡村亟待振兴。
“想让农民守住土地脱贫致富,就得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特色优质产业,做到产业高效益。”针对近年来粮油作物主推品种不明确,农民选择品种无所适从的问题,他累计引进粮油作物新品种315个,通过省市审定品种8个。引进推广了秦优8号、秦优10号、丰优香占、内香8518等50余个优良品种,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提升了品质档次,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目前农业生产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用工多,生产成本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用传统技术,一亩油菜平均亩产150公斤,除去用工费等成本,效益为负200元至负300元,即亏本种植。而每亩水稻效益是300元至500元。如果改用水稻机插秧和水稻直播稻,每亩水稻可提高200元至300元的效益,改用油菜全程机械化等轻简栽培技术,每亩油菜可提高300元至500元。
2015年,他在平川6县区建立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5000亩,示范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3万余亩,推广油菜两段收获技术60余万亩,取得了显著节本增效效果。在勉县金沙滩创建了百亩机插秧示范基地,带动全市推广2万余亩,促进了主推技术的普及推广。近年来,稻田全程机械化技术正在全市加速推广。
此外,他还致力于推广减药减肥,绿色防控等技术,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环境污染。
开展对外援助增进中非友谊 2008年,农业部面向全国招聘水稻种植援外专家,屈发科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报了名,经过层层筛选,他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于2009年8月赶赴非洲尼日尔,执行为期一年的农业援助任务。
“刚下飞机,一股让人窒息的热浪就扑面而来。”他笑着说,尼日尔属于热带,气候炎热,年均气温29℃。
气候差异太大,刚开始很难适应。尼日尔一年没有四季,只有4个月的雨季和8个月的旱季。他经受炎热天气考验,克服缺乏经费等难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造条件开展工作。当地的蚊子毒性大,他被叮咬后得了4次疟疾。而当地的医疗条件非常差,只有去我国派驻当地的广西医疗队救治,或者服用自带的青蒿素。饮食上不习惯,他们就自己动手轮流做饭。
身在异国他乡,他还遭遇了一场军事政变。“我记得是2010年正月初五的时候,我们住在总统府北门街对面,突然听见南门传来枪声,一切发生的太快了,没一会儿大家就被紧急护送撤离到中国驻尼日尔经商处,一周左右才获准回到住处。”讲述这些时,他依然心有余悸。尽管如此,政变发生后的第六天,他还是不顾危险的赶到30公里外的试验基地给水稻试验施肥。由于缺乏试验经费,他便自掏腰包买化肥、雇劳力、付水费,确保了试验的顺利实施。
终于,引进的中国杂交稻在尼日尔试验首次获得成功,每公顷比当地对照种增产2.7吨,增产76.3%。他还撰写调研报告5篇,为尼日尔提出了10条水稻发展建议和3条水稻技术改进意见,受到了尼农业部的高度重视,还受到总统的亲切接见。。
新闻推荐
华商报汉中讯(记者周金柱通讯员陈学积)在自家苗圃发现一只生病的朱鹮,勉县一村民及时报警,使朱鹮得到及时救治。7月1日上午10...
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