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留”两兼顾“两地”同就业“里外”双增收 南通汉中架起劳务协作桥梁 去年从汉中市组织1330人赴江苏就业
南通市对口帮扶汉中市工作组以“‘出留\’两兼顾、‘两地\’同就业、‘里外\’双增收”为目标,在劳务输出、留守就业、技能培训、保障服务等方面精准施策、精准发力,通汉两地劳务协作的桥梁顺利“合拢”,就业帮扶取得初步实效。
劳务输出促进外出增收脱贫摘“帽”。为帮助汉中有外出就业意向的贫困户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去年以来,南通工作组联合两地人社部门在南通用工企业和汉中贫困劳动力之间“搭桥”“铺路”,汉中印发就业扶贫务工宣传手册14万册、就业信息宣传海报5600份,双方还通过各类信息平台发布了12000多条用工岗位信息,南通组织了中天储能、铁锚机械、南亚塑胶、通富微电子、鹿得医疗电子等一批新兴产业和业勤服饰、水星家纺、梦百合家纺、亚振家具等一批传统产业的100多家企业在汉中先后开展了15期就业帮扶现场招聘活动,提供针对性就业岗位10857个,成功组织1330人赴江苏(南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2人,这将会给他们带来3000~6000元不等的月收入。
初次离乡外出就业的部分汉中贫困劳动力存在“能不能适应新环境、能不能融入当地、符不符合企业要求”等顾虑,为消除他们的顾虑,南通工作组和两地人社部门精心组织,集中欢送,并为他们提供优质保障服务,出发前,为每一个外出的劳务人员安排一次免费体检,同时给每个人发放一定生活补助;务工人员到达南通后,南通人社部门和相关企业尽最大可能安排舒适住所,免费给他们提供被褥、毛巾、牙刷等生活必需品,同时尽可能根据汉中的饮食习惯,安排厨师为他们“开小灶”。每季度,南通人社部门安排人员到各个吸纳汉中劳务人员就业的企业进行回访慰问,帮助汉中赴南通就业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这些劳务人员到岗后,南通市人社部门和相关企业将按照不同岗位技能需求,采取“理论+实践”“课堂+操作”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上岗技能培训,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一种技能,为脱贫致富增添后劲。
工作组还牵头协调两地教育部门对接洽谈,全面建立了两市职业院校结对帮扶协作工作机制,两地市、县职业院校就师资委托培养、教学信息化建设、实训能力提升、协作招生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40多个。两地人社部门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把陕西(汉中)科贸技工学校确定为“汉中市人力资源培训就业基地”“陕西汉中-江苏南通定点定向就业培训基地”。2017年,培训基地共组织定点定向培训班6期,培训650人次,并成功向南通输送劳务人员268人。为提升汉中贫困劳动力创业、就业的能力和水平,2017年苏陕扶贫协作资金安排了400万元用于汉中组织、人社部门针对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和留守妇女就近就业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全年举办各类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班28期,共计培训人员4275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029人次。
社区工厂助力留守就业再添“薪”路。南通市工作组以“‘出留\’两兼顾、‘两地\’同就业、‘里外\’双增收”为目标,在促进汉中贫困劳动力外出劳务的同时,携手汉中市妇联系统积极招引劳动密集型、适合留守妇女就业的企业来汉中投资建设社区脱贫工厂,助力地方留守妇女就近就业,增收脱贫,同时,“十三五”期间,每年将安排不少于600万元苏陕扶贫协作专项资金支持各类扶贫社对留守人员进行创业扶持和各类就业技能培训。2017年,南通工作组牵头招引南通纺织服装、电子元件类加工企业来汉投资社区脱贫工厂项目8个,累计总投资额达到3亿元。目前,建成已投产社区工厂已吸纳近500名留守劳动力(贫困妇女)进厂就业,实现增收。
“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对“半边天”的评价在汉中大地上得到充分体现,全市39万多的贫困人口中女性占了42%,其中具备劳动就业能力的女性有7.5万人,留守妇女照料家庭的同时,也在“东奔西走”,为家庭增收脱贫寻求致富门路。
汉中市略阳县接官亭镇何家岩社区的服饰配件脱贫工厂的女工石丽先后找过几份工作,都未能如愿,在接到社区脱贫工厂录取通知时,按捺不住开心,向在外务工的丈夫“报喜”:“我也有工作了,一个月估计能拿到千把块钱,而且就在社区,不用走多远,娃儿也能带,家里活早晚能带着做,你注意安全,安心干活,不用担心”。该镇为了有效解决当地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增强他们的增收致富能力,确保移民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镇在南通工作组、汉中市妇联、略阳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做到因户施策,重点从创业就业出发,招引订单加工企业陕西省圣玛启智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利用原何家岩镇撤并后闲置办公楼,创办了何家岩社区脱贫工厂,给移民搬迁贫困劳动力提供在家就近就业的岗位。依托略阳县紫竹巧娘手工编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原何家岩镇计生站办公用房改建为生产加工车间、库房、产品展览室、技能培训室、办公室,该合作社通过采取订单加工的方式,通过吸纳当地留守妇女进行针对性培训,采取工厂集中式和家庭分散式手工加工的方式灵活生产经营,主要加工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品、针织品等手工艺品。社区脱贫工厂通过对招录的贫困劳动力进行专业的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针对每名贫困劳动力情况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多数贫困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妇女能在家门口务工增收,从根本上帮助移民搬迁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目前,何家岩社区工厂已招收女工92人上岗就业,人均月收入达到1000元左右,下一步企业还将再投放100台缝纫机,3台绣机,可再安置何家岩社区及临近村留守妇女和贫困劳动力150人以上,人均月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扩大再生产后,可辐射带动近千人就业。
何家岩社区脱贫工厂充分利用移民搬迁安置点人口集中、劳动力密集的优势,同时依靠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社区创办工厂,不仅解决了搬迁群众生活问题,还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搞活了地方经济,也为贫困群众的脱贫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和移民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赚钱”的目标,也让外出务工的家人安心在外就业。
另外,南通工作组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挖掘西乡人力资源优势,以园区平台为核心,以社区工厂为延伸,积极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西乡县落户,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目前总投资8000万元的欧爱克斯服饰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捷得服饰项目、一期投资2000万元的百恩服饰项目正在快速建设中,投产后可年实现税收1500万元以上,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2500人以上。通汉扶贫协作还支持汉中市西乡县高土坝社区220万元苏陕协作资金,创办社区工厂,修建了3座共72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进了雨具制品、家具建材、农产品加工3家企业入园,通过“支部+社区工厂+贫困(搬迁)户模式”,带动150名搬迁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了“后移民搬迁时代”的就业和脱贫增收难题,同时每年增加社区厂房租金收入80万元,增加了集体积累,促进了持续发展。
走进勉县职教中心,“政力制衣”四个字格外醒目,政力制衣项目主要从事针织休闲服装生产,产品全部出口日本,由南通工作组招引南通海门人赵海峰来勉投资创办,他说:“来勉县建立工厂,是双赢的,既能够响应中央号召,帮助勉县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也能够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一期投资约4000万元,12月底开始生产服装,目前直接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1名,占工人总数的25%,年人均收入可达2.5万元;二期项目投资约6000万元,新扩建标准化厂房4000平方米,新增12条自动化服装生产线。项目建成后用工可增至约1500人,辐射带动范围进一步扩大,预计可实现年应税销售12000万元。
勉县依托苏陕扶贫协作发展当地产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贫困人口在家乡就近就业。积极招引南通市兴达贝妮梦纺织品有限公司、上海恒源祥(南通)纺织品有限公司在勉县创办社区工厂,旨在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助推勉县贫困农户就业增收,脱贫致富,两家家纺企业一期分别投资500万元、800万元,在勉县城区开办纺织品公司、开设专卖店,目前,两家家纺企业已在勉县选址开建3家纺织品加工社区工厂,计划用工150人以上,贫困户占比超过30%,现正在启动员工招聘培训工作。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家纺企业,产品销售辐射兰州、西安、成都等周边地区。
(南通市对口帮扶汉中市工作组)
新闻推荐
咸河村道德积分银行段晓蕊摄2017年8月10日,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武侯镇咸河村建起汉中首家“道德积分银行”,81岁的齐仁新从“行长”谈忠孝手里接到一箱饼干,这由一本红色存折兑换而来的物品成为齐仁新...
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